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草的意思、谏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草的解释

谏书的草稿。《三国志·魏志·贾逵传》“然 太祖 心善 逵 ,以为丞相主簿”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逵 受教,谓其同僚三主簿曰:‘今实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人。” 唐 杜甫 《晚出左掖》诗:“避人焚諫草,骑马欲鷄栖。”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当年諫草烈秋霜,国士同声振庙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谏草,汉语复合词,由“谏”与“草”二字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结构 “谏”指臣子对君主直言规劝,《说文解字》释为“証也”,即通过语言进行劝诫。“草”本义为草本植物,引申为“草稿、未定稿”,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平属草稿未定”。

二、核心释义 该词特指古代官员撰写谏书的原始文稿,具有双重含义:

  1. 名词属性:指未誊写的谏言初稿,如宋代陆游《月上醉书》中“奏记延英君已许,谏草堆案手自书”
  2. 动词属性:指起草谏书的行为过程,如明代徐渭《送通府王公序》载“侍御公谏草数十上”

三、历史语义演变 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记载,汉代已形成“谏草焚稿”制度,官员完成奏章誊写后需销毁草稿以示机密,此制度强化了“谏草”作为过程性文书的特殊地位。

四、文化延伸 在文学创作中常作为忠直精神的象征,如杜甫《晚出左掖》诗句“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生动描绘官员退朝后处理谏草的情景,折射唐代谏官文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谏草”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谏书的草稿,即官员在向君主或尊长进谏前拟写的未定稿。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2.历史渊源与用例

3.其他关联解释

“谏草”一词承载了中国古代谏诤文化的历史痕迹,既体现官员的职责担当,也暗含政治风险。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或杜甫诗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呗声宝玦裁判员辍学大和道阶电机定钱对酒当歌鄂君船饿薇烦数飞帬蜂群俘隶刜落肤引赅博钩视归第将夺固与交牀假手豭豘节堂济济然酒枣,酒枣儿刻石顂体略玃历朝灵俏灵霞漏失伦匹嫚惰门历旁趋频传气不愤青盖青书穷士芦软兀剌三不惑神膏师丈水夫蒐索弹冠铁甲兵轮听谗偷汉子头品吐言衔灯香社曏使闲踢蹬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