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专心一意;诚意。《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 宋 陆游 《书愤》诗:“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2).精深的意旨。 唐 韦应物 《石鼓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荀鹤》:“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清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然务为穷理尽性之学,真知文之精意,而未尝专用力,故简洁涵畜,不及 惜抱 。”
(3).犹精神。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喘息奔衝,精意牢落。” 清 刘大櫆 《再与左君书》:“ 尧 、 舜 、 禹 、 周 、 孔子 固在也,其精意流於上下,并日月,贯鬼神。”
“精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精意”由“精”与“意”组合而成。其中:
专注与诚意
表示专心一意、全神贯注的状态。例如宋代范仲淹在《推委臣下论》中写道:“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强调帝王为选拔贤才而专注用心。
精深的意旨
指事物或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如唐代韦应物的诗句“精意长存世冥寞”,形容古物中存留的深远意义。
精神与意志
宋代范仲淹在《睦州谢上表》中用“精意牢落”描述自身精力涣散的状态,可见“精意”亦指人的精神或意志。
如今,“精意”多用于强调对细节的追求或态度的严谨。例如:“工作要精益求精,意志要越挫越勇”(例句),体现对“精意”精神的推崇。
“精意”既可指具体的专注行为,亦可引申为抽象的精神内涵,需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精意》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精和意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思虑准确、观点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精细而有深度。
《精意》的部首是米,它的笔画数为13。
《精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精指的是精细、细微的意思,而意指的则是意思、看法。将精和意合在一起,表示思考的深度和准确。
《精意》的繁体字为「精意」,字形保持基本一致。
在古时候,「精意」的写法与现代基本持平,但可能有少许的变化,具体变化形式需要详细考究。
1. 这篇文章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文笔确凿,精意十足。
2. 他在演讲中,运用了精意的措辞,深入人心。
1. 精神:指思考、观念上的精细、深刻。
2. 意义:指事物内蕴的深刻意思。
3. 意见:指个人对某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观点。
1. 精华:意思上接近精细、深刻。
2. 深思:比喻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3. 透彻:意指清晰,看问题或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完整。
1. 粗浅:意思上与精意相对,表示思考或表达不够深入。
2. 浅显:指表达含义浅显易懂,缺乏深度。
3. 粗糙:表示表达不够精细,缺乏细致的思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