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称应试时所撰之赋为“甲赋”。 唐 皇甫湜 《答李生第二书》:“既为甲赋矣,不得称不作声病文也。”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唐 人称应试之赋为甲赋,盖因令甲所颁,故有此称。以别於居恆所作古赋。”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七:“第一是古文作家应举时,虽然遵照功令,必须以时文--甲赋、律诗应试,却往往以古文行卷。”
“甲赋”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应试者撰写的特定赋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甲赋”指唐宋科举考试中考生按官方要求创作的赋文,属于应试文体的一种。该词由“甲”(天干首位,引申为“首要”或“官方规定”)和“赋”(韵散结合的文体)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官方规定的首要赋体”。
“赋”作为独立汉字,本义为征收赋税,后演变为文体名称,特点为兼具韵文与散文形式,盛行于汉魏六朝。其动词含义包括“创作诗赋”(如“赋诗一首”)。
唐代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和清代周中孚《郑堂札记》均提及甲赋的应试性质,印证其历史渊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赋”的文学演变或科举制度细节,可参考古籍《文心雕龙》或《新唐书·选举志》。
甲赋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甲”和“赋”两个字组成。
拆分后,“甲”字的部首是“甲”,总共有五画,“赋”字的部首是“走”,总共有十二画。
甲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中。《甲赋》意为古代官员监察甲兵武器的赋役制度,是一种军事制度。
甲赋的繁体字为「甲賦」。
甲赋的古代汉字写法较为繁琐,随着时间的流逝,字形逐渐演化、简化。
1. 古代社会中,甲赋是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
2. 官员们按照甲赋的规定,对甲兵进行常备训练。
甲兵、赋役、赋税、军事。
兵器、戎器。
赋役、赋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