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楛矢之贡的意思、楛矢之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楛矢之贡的解释

《国语·鲁语下》:“ 肃慎氏 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 肃慎氏 之贡矢’。”后因以“楛矢之贡”泛指东北藩属的贡物。《北史·高丽百济等国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游学於京都者,往来继路……其俗可採者,岂楛矢之贡而已乎?”亦省作“ 楛贡 ”。《魏书·百济传》:“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戢则保境,故羈縻著於前典,楛贡旷於岁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楛矢之贡”是古代中国政治与文化交往中的特殊典故,其核心含义指向边疆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楛木箭矢的行为,体现臣服与交流的双重意义。以下从词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词语构成解析

    “楛矢”指以楛木为箭杆、石镞为箭头的箭矢。《说文解字》载“楛,木也,可为矢”,说明其材质特性;“贡”即进贡,属古代藩属关系的礼仪制度。该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记载孔子辨识陈国府库中肃慎氏贡箭的故事。

  2. 历史溯源与政治象征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周武王时期,东北地区的肃慎部落曾进贡“楛矢石砮”,象征对中原政权的归附。此类贡品兼具军事实用价值与文化认同意义,成为中央王朝“怀柔远人”政策的实证。《三国志·魏书》亦载挹娄(肃慎后裔)“献其国弓三十张、楛矢长一尺八寸”。

  3. 文化意涵与文献引用

    该典故被后世文人引申为边疆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符号。唐代柳宗元《武冈铭》以“楛矢来贡”喻指边疆安定,宋代《册府元龟》将其列为“外臣部·朝贡”的典型案例。清代考据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详考了楛矢进贡路线的变迁。

网络扩展解释

“楛矢之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词义解释

  1. 本义与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记载肃慎氏(古代东北部族)向周王室进贡“楛矢石砮”(楛木制成的箭杆和石制的箭头),箭长一尺八寸(约56厘米)。周王室将这种贡品铭刻为“肃慎氏之贡矢”,以彰显德政感召远方的功绩。

  2. 引申含义
    后泛指东北地区藩属或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象征性贡物,强调政治臣服与文化联系。例如《北史》提到辽东诸国“楛矢之贡”不仅是贡品,更包含文化交融的深意。

  3. 象征意义
    楛矢作为武器,代表武力与忠诚。下级进贡楛矢,既表明归顺,也隐含“愿为所用”的效忠态度。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国语》《北史》等原文进一步理解其历史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爱忍白夾波迁铲咋朝仪撑驾叱怪船到桥门自然直打灰堆答谒店肆读书种子防拓横直厚坤黄铜觟阳滑泽呼声謇谔金迷纸碎近缘积染九辩久远絶户揆时度势闚伺苦酒梁州令厘和令旗龙御録供轮印慢客慢侮懋成面如灰土莫可究诘末坐潘车旁寄庖屋魄消魂散齐色球坛善宦绍缭时儁十四弦识微见几四冲酸浆燧石五雷乌亮鲜毛小本经纪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