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鲁语下》:“ 肃慎氏 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 肃慎氏 之贡矢’。”后因以“楛矢之贡”泛指东北藩属的贡物。《北史·高丽百济等国传论》:“今 辽东 诸国,或衣服参冠冕之容,或饮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经术,爱乐文史,游学於京都者,往来继路……其俗可採者,岂楛矢之贡而已乎?”亦省作“ 楛贡 ”。《魏书·百济传》:“九夷之国,世居海外,道畅则奉藩,惠戢则保境,故羈縻著於前典,楛贡旷於岁时。”
“楛矢之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本义与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记载肃慎氏(古代东北部族)向周王室进贡“楛矢石砮”(楛木制成的箭杆和石制的箭头),箭长一尺八寸(约56厘米)。周王室将这种贡品铭刻为“肃慎氏之贡矢”,以彰显德政感召远方的功绩。
引申含义
后泛指东北地区藩属或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象征性贡物,强调政治臣服与文化联系。例如《北史》提到辽东诸国“楛矢之贡”不仅是贡品,更包含文化交融的深意。
象征意义
楛矢作为武器,代表武力与忠诚。下级进贡楛矢,既表明归顺,也隐含“愿为所用”的效忠态度。
建议结合《国语》《北史》等原文进一步理解其历史语境。
《楛矢之贡》是一种古代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祭品贡献。这个词可以被理解为“猎人所捕获的箭羽所组成的贡品”。
《楛矢之贡》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楛”部由木字旁组成,表示与木材相关的事物;“矢”部则表示箭。整个词共有19个笔画。
《楛矢之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冢宰·春官·大宗伯》一书中,是描述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贡品。繁体字中,可以写作「矡矢之貢」。
根据古代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规则,可以将《楛矢之贡》写成下面的样式:
楛矢之贡:
楛:一丨一丶丿㇏乚㇐ノ
矢:十丨一丶㇏
之:丨㇏一
贡:㇑㇐㇟㇐丅
古代祭祀活动中,献上《楛矢之贡》是表达对神明崇高崇敬之意。
与《楛矢之贡》相关的组词有:
猎人、箭羽、祭祀、贡献、神明、崇敬。
《楛矢之贡》的近义词包括:箭羽贡品、弓箭祭品。
与《楛矢之贡》相反的词可以是没有贡献的、无祭祀仪式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