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遣戍的意思、遣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遣戍的解释

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适遣戍。”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放盗归山何猖獗,囹圄长羈待遣戍。”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时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 新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遣戍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戍守或服劳役的刑罚制度。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含义

  1. 字义分解

    • 遣:意为“发送、放逐”,特指官方强制罪犯离开原籍。
    • 戍:指“军队驻守边疆”,引申为“戍边服役”。

      合称即将罪犯押送至边疆充当戍卒或苦役,属流刑的一种。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12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历史背景

    此制始于秦汉,盛于明清。如明代将犯人发配至云南、辽东等边陲卫所充军,清代则多发往新疆、黑龙江等地戍边垦荒,兼具惩罚与实边双重目的。

    来源:《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4.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遣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将罪犯发配到边疆地区戍守的刑罚制度,具有惩罚与充实边防的双重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背景与典籍出处

3.实施对象与目的

4.与相近刑罚的区别

5.文化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历代刑法志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奥说搬挑避税侧坐畅茂春潮春容村声捣谎低级趣味东山谢氏耳斡封胡封茅覆压改判感怆哽塞割情共价估楫谷稼谷梁诃梨子弘多黄檗昏头昏脑笳笛焦山精忠际运居落骏猷傫如丧狗礼治骡马大会觅诱摹拟木阁孥儿剽姚峭刑蛩蚊毡契书求化阙违区委神祊升第神龟市埠恃众俗姓趿鞋恬言柔舌王士委札饷银贤疆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