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戍的意思、遣戍的详细解释
遣戍的解释
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适遣戍。”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放盗归山何猖獗,囹圄长羈待遣戍。”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时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 新疆 。”
词语分解
- 遣的解释 遣 ǎ 派,送,打发:派遣。遣送。差(乮 )遣。调(刼 )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刵 )。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 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宯 )。遣怀。 笔画数:; 部首
- 戍的解释 戍 ù 军队防守:卫戍。戍边。戍守。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遣戍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戍守或服劳役的刑罚制度。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含义
-
字义分解
-
历史背景
此制始于秦汉,盛于明清。如明代将犯人发配至云南、辽东等边陲卫所充军,清代则多发往新疆、黑龙江等地戍边垦荒,兼具惩罚与实边双重目的。
来源:《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使用场景
- 司法语境:多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刑罚判决,如《明史·刑法志》载:“官吏坐赃,谪戍者至万余人。”
- 文学描写:古典小说中常出现“遣戍烟瘴之地”“发往军台效力”等表述,反映其残酷性。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三、补充说明
- 同义词:与“谪戍”“充军”含义相近,但“遣戍”更强调官方强制发配的行为。
- 现代使用:今已无实际刑罚意义,仅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华书局)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遣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将罪犯发配到边疆地区戍守的刑罚制度,具有惩罚与充实边防的双重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qiǎn shù(ㄑㄧㄢˇ ㄕㄨˋ)
- 含义:旧时指将罪犯放逐至边远地区或军事据点戍守。其中“遣”意为“发配”,“戍”指“驻守边疆”。
2.历史背景与典籍出处
- 《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征发逃亡者、赘婿、商人等群体至南方边疆(今广西、广东一带)戍守,史称“以适遣戍”。此举既为巩固新设立的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也包含对特定人群的惩罚。
- 后世沿用:此刑罚在秦汉至明清历代均有沿用,成为古代流放制度的一部分,如清代文献中亦有“待遣戍”的记载。
3.实施对象与目的
- 对象:主要为触犯法律的平民(如逃犯、商人)或社会边缘群体(如赘婿)。
- 双重作用:既是对罪犯的惩戒,也利用其劳动力加强边疆防御,缓解兵源不足的问题。
4.与相近刑罚的区别
- 与“流放”对比:“遣戍”更强调强制戍边的军事任务,而普通流放仅限驱逐至边地,无明确劳役要求。
5.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以刑代兵”的策略,以及通过刑罚维护边疆稳定的政治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历代刑法志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奥说搬挑避税侧坐畅茂春潮春容村声捣谎低级趣味东山谢氏耳斡封胡封茅覆压改判感怆哽塞割情共价估楫谷稼谷梁诃梨子弘多黄檗昏头昏脑笳笛焦山精忠际运居落骏猷傫如丧狗礼治骡马大会觅诱摹拟木阁孥儿剽姚峭刑蛩蚊毡契书求化阙违区委神祊升第神龟市埠恃众俗姓趿鞋恬言柔舌王士委札饷银贤疆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