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穑的意思、本穑的详细解释
本穑的解释
犹稼穑。 明 张居正 《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
词语分解
-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本领。
- 穑的解释 穑 (穡) è 收割谷物,亦泛指耕作:穑人。穑夫。穑地。穑事(泛指耕作事宜)。稼穑。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本穑"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农业的根本——耕种和收获活动紧密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本穑"由"本"和"穑"二字构成:
- 本 (běn):原指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事物的根基、根源、主要的或基础的部分。在农业语境中,"本"常指农业、农事,被视为国家或社会的根本、基础产业。
- 穑 (sè):专指收割谷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环节。《说文解字》释为:"穑,穀可收曰穑。" 后常与"稼"连用,"稼"指播种和田间管理,"穑"指收割,"稼穑"合称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 本穑 (běn sè):因此,"本穑"一词直接意指农业的根本性活动,特指耕种与收获。它更强调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核心生产过程。其含义与"农事"、"稼穑"相近,但更突出其作为"本业"(根本之业)的属性。
二、 深层含义与应用
在古代文献中,"本穑"常被用来:
-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统治者常提倡"重本穑"或"务本穑",即重视和致力于农业生产。
- 指代从事农业的人或事:有时直接指农民或农事活动本身。
- 与"末作"(工商业)相对: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背景下,"本穑"代表被鼓励和重视的基础产业,而"末作"则被视为需要抑制的非基础产业。
三、 古籍例证与引用
- 《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这里的"力穑"指努力收割,体现了"穑"的具体含义,是"本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尚书》
- 《汉书·文帝纪》诏书:"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此诏书虽未直接用"本穑"一词,但清晰阐述了"农"为"本"的思想,是理解"本穑"核心内涵的关键背景)。来源:《汉书》
- 后世政论与农书:许多讨论治国方略和农业政策的文章,常以"重本"、"务本"来指代重视农业,其中"本"的内涵即包含"本穑"。如贾谊《论积贮疏》强调"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总结
"本穑"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复合词,它精确地指向农业这一根本性产业的核心活动——耕种与收获。理解这个词,需将其置于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背景中,它不仅是具体的农事劳作,更象征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根基所在。其使用多见于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政论或历史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本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本穑”意为稼穑,即农业活动中的耕种与收获,泛指农事。该词强调以农业为根本,体现古代“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二、详细释义
-
词源与内涵
- “本”指根本、基础,“穑”指收割谷物,合称表示农业生产的核心地位。
- 明代张居正曾引用:“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说明农业与商业的依存关系。
-
引申意义
部分文献(如)将其引申为“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但这一解释未见于古籍或权威词典,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延伸理解。
三、用法与场景
- 古籍引用:多用于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如《论积贮疏》中“本穑”与“商通有无”对举。
- 现代使用:较少见,若需表达“自力更生”时,建议优先使用更通用的词汇(如“稼穑艰难”“务本力穑”)。
四、相关词语
- 近义词:稼穑、农事、务本。
- 成语关联:稼穑艰难、服田力穑、强本节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明代经济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斯特丹闇短安哥拉白玉轴残慢查账赤人创口处死道治典铨兜纱断取恩煦坊人愤愤不平风摅风宣坟腴凫翁俯仰黄号挥扰诲色揃搣谏鼙金颷矜持不苟酒母戄然絶走隽谈举棋不定郎中揽蔓连头搭尾了望军铃箭没吃茶密阳难廕剽掠凭籍屈指可数食三使署霜气水兵水电部唐鼠陶泄头面人物枉法徇私文章吾曹洿耻污邪瑕不揜瑜显微镜小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