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剽掠的意思、剽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剽掠的解释

[loot] 抢劫掠夺;击杀

敌兵剽掠各大城乡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唐· 杜牧《阿房宫赋》

详细解释

亦作“剽黥”。1.击杀。《文选·左思<吴都赋>》:“刦剞熊羆之室,剽掠虎豹之落。” 李周翰 注:“刦剞、剽掠,发掘伤击之也。”

(2).抢劫掠夺。《北齐书·高季式传》:“ 山 东旧贼 刘盘陀 、 史明曜 等攻劫道路,剽掠村邑。”《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中都 、 平州 及饥荒地并经 契丹 剽剠有质妻卖子者,官为收赎。” 郭沫若 《<孔雀胆>的故事》:“ 明二 粮乏,颇事剽掠。”

(3).抄袭窃取。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八:“《支甲》谓或疑所载颇有与昔人传记相似处,殆好事者饰説剽掠,借为谈助。” 明 宋濂 《<剡源集>序》:“又稍上之,剽掠前脩语録,佐以方言,累十百而弗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剽掠(piāo lüè)是一个古汉语动词,指以暴力手段强行夺取他人财物,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非法性。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剽掠”指“抢劫、掠夺” ,强调通过武力手段公然夺取财物。该词由“剽”(快速抢夺)与“掠”(夺取)两个同义语素复合而成,凸显动作的迅疾与暴力属性。例如《资治通鉴》载:“契丹剽掠州县”即指军队暴力劫掠的行为。

二、词源与字义解析

  1. “剽”的本义

    据《说文解字》,“剽”从“刀”,本义为“砭刺”(用针刺),引申为“轻疾地抢夺” 。《广雅·释诂》释为“剥也”,强调强行夺取的迅捷性。

  2. “掠”的演变

    《玉篇》释“掠”为“夺取、拷打” ,《正字通》进一步说明其含“笞击” 之意,体现暴力胁迫特征。

三、文献用例佐证

  1. 历史军事场景

    杜牧《阿房宫赋》:“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描述秦朝统治者对百姓财物的暴力掠夺。

  2. 法律文书记载

    《唐律疏议·贼盗律》将“昼伏夜行,持械剽掠”列为重罪,反映古代对暴力抢劫的刑事规制。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语义侧重 暴力程度 典型场景
剽掠 迅疾强夺 高强度 军事行动、匪患
抢劫 公然夺取财物 高强度 刑事犯罪
抢夺 争抢占有 中等 民事纠纷

五、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描写,如:“倭寇屡屡剽掠沿海村落”(《明史·日本传》)。现代汉语中,“抢劫”“劫掠”更常用,但“剽掠”仍保留于学术语境中描述古代暴力掠夺行为。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剽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

  1. 抢劫掠夺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多用于描述武力或暴力手段抢夺财物、破坏秩序。例如:

    • 杜牧《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指秦朝统治者对百姓的掠夺。
    • 历史事件中,如隋军对高句丽的“剽掠攻击”导致饥荒,或山贼对村邑的劫掠(《北齐书》)。
  2. 击杀
    在部分文献中,“剽掠”也指直接的暴力击杀行为。例如:

    • 《文选·左思》提到“剽掠虎豹之落”,描述对野兽的猎杀。
  3. 抄袭窃取
    引申义为对他人成果的剽窃,如宋代赵与时《宾退录》批评“饰说剽掠”,明代宋濂也提到“剽掠前脩语录”,均指学术或创作中的抄袭。


例句与文献出处


“剽掠”一词涵盖暴力掠夺、击杀及抄袭三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多用于比喻学术不端行为。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旧唐书》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纱帽报雠八裔鳖盖车壁钟逋逃之臣称讬待毙戴盆当梁耽饮盗摩嘚啵弟媳阇维发糕风帏凤鹓奋志负愆辐线槁面国策好乾好羞后尾儿呴谕藿囊绛树唧唧啾啾进导卷秩据掌孔盖孔劳扣击连冈力薄立冬另院浏浏逻惹母师呐呐内机内纤攀柏攘磔缛节三从四德傻瓜审干是猜使徒梯道停产停息亡失无玷鲜浄邪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