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indignant;feel aggrieved;with bitter complaint] 心中不服,为之十分气恼
心中不平,为之十分气愤。《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枢密使 韩世忠 愤愤不平,亲诣 檜 府争论,俱各罢斥。”《隋唐演义》第三三回:“ 令狐达 争不过 叔谋 ,愤愤不平,只得自回衙宇,写本题奏去了。”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七:“ 宋蚒 听到这些愤愤不平的议论,只好把鼻子一捏,再也不提了。”
愤愤不平
指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愤怒、难以平静的状态,形容人因自感遭遇不公而充满怨愤的情绪。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例:"他因功劳被忽视而愤愤不平。"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87页。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史籍,如《后汉书·刘縯传》:
"自王莽篡汉,百姓愤愤不平,四海之内莫不扼腕。"
此句描述民众对王莽篡权的不满,印证其自古用于表达对公义失衡的愤懑。
来源:《汉语大词典》;《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愤"字条。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得知自己被诬,愤愤不平,终日寻人分辩。"
此例凸显人物因名誉受损而持续抗争的心理状态。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儒林外史》评注本。
综合参考来源
“愤愤不平”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因遭遇不公或委屈而感到愤怒、不满的情绪。以下从词义、用法和情感色彩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核心词义
使用场景
情感特征
例句扩展:“看到插队者被工作人员纵容,排队人群顿时愤愤不平,有人高声质问管理规则。”此例中既包含具体事件触发点,又展现了从个体到群体的情绪扩散过程,符合该成语的典型使用情境。
白凤皇便溺摈废卜辞不明真相辞绂刺竹笋答卷打马虎眼当户东牀洞啓短弄对话二德燔刑蜚螭佛退肤缪官阀孤城汉将灰人兼葭倚玉渐渍交执晋惠闻蛙寖近金麟筋疲力敝酒把持慨切课草款涷两头大连珂笭箐陵屯麦青绵绵暖房夜饭平宽千夫指乞寒情报检索青菰圈槛沙龙熌熌沈鳞深文周内损绌擡舁土音文觌武匿文组香荔橡皮筋险涩小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