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朝的意思、庙朝的详细解释
庙朝的解释
(1).宗庙和朝廷。《孔子家语·观周》:“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王肃 注:“宗庙、朝廷之法度也。”
(2).专指朝廷。君主听政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三》:“臣今见王独立於庙朝矣。”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坐於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3).专指朝廷。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宋 陈亮 《谢杨解元启》:“故庙朝徒嘆於乏才,而川泽岂闻於遗士!”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采苓符》:“予闻马之瘠肥责乎牧圉,民之休戚係乎庙朝。”
词语分解
- 庙的解释 庙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 朝的解释 朝 ā 早晨: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对着: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
专业解析
庙朝,作为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主要关联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礼制核心场所:
-
字义解析
- 庙 (miào):形声字,从广,朝声。本义指供奉、祭祀祖先神主或历史名人的建筑物,即宗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举行重大典礼的神圣场所,象征着宗法血缘和统治的合法性来源。《说文解字》释:“庙,尊先祖皃(貌)也。”
- 朝 (cháo):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日出草木中而月还未落下,本义指早晨。引申指臣子在早晨拜见君主、议政的地方,即朝廷、宫殿。是君主处理政务、接见臣僚、举行朝会的政治中心。《说文解字》释:“朝,旦也。”
-
核心本义
- 庙朝并称:指代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与礼制的象征性空间,即宗庙与朝廷。这两个场所是国家机器运行的核心:
- 宗庙:代表神权、祖先崇拜和统治的宗法依据,是举行祭祀、册命、告朔等重大礼仪活动之地。
- 朝廷:代表政权、行政管理和君臣关系,是日常议政、决策、颁布政令之地。
- 引申指代:因此,“庙朝”常用来借指朝廷、中央政府或国家政权本身。例如在史书或奏疏中,“庙朝”即指代中央政府的决策层或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文化引申
- 礼制象征:“庙朝”并提体现了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以及“左祖右社” 的都城规划思想(宗庙在左,社稷坛在右,宫殿居中),是维系政权合法性与社会秩序的根本礼制架构。《礼记·祭义》等典籍对此有系统阐述。
- 权力中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运作的场所,“庙朝”一词天然带有庄重、权威、神圣 的色彩,常用于指涉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层面。
“庙朝”一词,从具体建筑指代(宗庙与朝廷),升华抽象为国家政权的核心象征。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神权与政权、祖先崇拜与现实治理紧密结合 的特质,是理解传统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键概念。
参考资料: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 《礼记》. 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庙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宗庙与朝廷的合称
原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和处理政务的朝廷,二者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的核心场所。如《孔子家语·观周》中提到“察庙朝之度”,即指宗庙与朝廷的礼制法度。
-
专指君主听政的朝廷
引申为君主处理朝政的地方,如《战国策·秦策三》中“王独立於庙朝”,即描述君主在朝廷中执政的场景。
-
代指中央政府
进一步抽象为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权机构,如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坐于庙朝,进退百官”,形容官员在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
二、语境应用
- 历史文献:常见于描述古代政治制度,如“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家语》),强调礼制与政权的结合。
- 文学引用:唐代文学中多用于表达对中央权力的敬畏,如“朝野岌岌,忧及祸难”(例句),体现朝廷与社会的关联性。
三、注意特殊用法
个别文献(如)提到“庙朝”作为成语,指官员以权谋私,但此释义未被权威词典广泛收录,可能为引申或误用,建议结合上下文谨慎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歌哀婉闇蔽碧兰猖猖狂狂迟鲁弛易重床叠屋重温旧梦宠貤打得火热大羹玄酒低迷飞轩风虔蜂拥而上高李肐揪隔搔故老嗥鸣滑轮魂傍要离火钵户尉家把什绛虬翦韭碣馆祭礼积沙成塔霁严狷介鐍闭铠曹恺悌弥澥迷愚嫩碧粘液性水肿普天率土千岁一时其间穷磨厹由雀头履任怨任劳时常食粮瘦筋筋摔阔牌子霜华书柬图章淟汩颓向下嗑子仙诞贤豆小雅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