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戚休的意思、戚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戚休的解释

犹休戚。忧愁和欢乐;祸福。 宋 苏轼 《赐尚书左丞李清臣乞退不允批答》之二:“义既同於戚休,身岂轻於出处?”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参戎》:“暴虎冯河真可愁,临时候枯荣戚休,任逆来须顺受。” 老舍 《今日》诗:“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戚休,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戚”和“休”两个单字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本义及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来理解。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戚 (qī):
    • 本义指一种斧类兵器(《说文解字》)。
    • 引申义主要有:
      • 忧愁,悲伤:这是“戚”最常用的引申义。如《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形容忧愁的样子。
      • 亲属:由共同忧愁(引申为亲近、关联)衍生而来,如“亲戚”。
      • 愤恨,不满。
    • 在“戚休”一词中,“戚”主要取其“忧愁、劳苦” 之义。
  2. 休 (xiū):
    • 本义指人倚靠在树下休息(《说文解字》)。
    • 引申义主要有:
      • 休息,歇息:如《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 停止,罢休:如“争论不休”。
      • 美好,吉祥:如“休戚相关”、“休咎”(吉凶)。
      • 喜悦,欢乐。
    • 在“戚休”一词中,“休”主要取其“休息、安闲、喜乐” 之义。
  3. 戚休 (qī xiū):
    • 将“戚”与“休”并列使用,构成一个复合词。
    • 核心含义:指“忧愁与安乐”、“劳苦与安逸” 或泛指“人生的忧乐、顺逆境遇”。它强调的是人生境遇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困苦忧愁和安闲喜乐。

二、 文献依据与用法 “戚休”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相关”、“与共”等词连用,强调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最著名的成语即“休戚相关”或“休戚与共”。

三、 总结释义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工具书,对“休戚”词条有详细解释和书证引用。可参考其相关条目(实体书或授权数据库如知网工具书库)。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该词典对古汉语词汇的释义精当,是学习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参考。可查阅其“休戚”条目。
  3.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提供了“休戚”一词的早期经典用例。
  4.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裴松之注引文提供了“休戚”在史书中的运用实例。
  5. 《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提供了该词在典章制度文献中的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戚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休戚”相同,指代忧愁与欢乐、祸福等相互关联的情感或境遇,常用于表达共同承担或分享彼此命运的关系。

详细解释:

  1. 词义构成

    • 戚:原指亲属,引申为忧愁、悲哀(如“戚然”);
    • 休:本义为休息,引申为吉庆、福禄(如“休戚与共”)。
      二者组合后,“戚休”涵盖正反两面,表示祸福相依、忧乐并存的状态。
  2.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强调群体间的命运关联。例如:

    • 苏轼《赐尚书左丞李清臣乞退不允批答》:“义既同於戚休,身岂轻於出处?”(意:既然道义上共同承担祸福,怎能轻易决定去留?)
    • 老舍《今日》诗:“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体现社会各阶层同甘共苦)
  3. 近义词与关联词

    • 休戚:与“戚休”完全同义,常见于成语“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 祸福:侧重客观境遇的吉凶,而“戚休”更含主观情感色彩。

补充说明:

“戚休”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引用性文字。如需深入探究具体例句的语境,可参考苏轼、陆采等原文(搜索来源1、2、4)。

别人正在浏览...

摆翠悲恚炳若观火篦头铺不休不庄长枷炽富春耜摧服點金乏術仿纸飞栈愤愤奉国丰角根问歌行贯午合同异鹤衣恢夷虎跑泉节量筋疲力竭纠缠厥貉抗对奁币良聚楝花风辽阆立券流温没魂少智明罚暮霞瓶沉簪折坡颍蒲谷前刘海侵入穷武秋报山台山子沈藏石鱼湖水印私室锁子骨调羹鼎凸边望祭婉拒问天买卦污手垢面衔桮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