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休戚。忧愁和欢乐;祸福。 宋 苏轼 《赐尚书左丞李清臣乞退不允批答》之二:“义既同於戚休,身岂轻於出处?”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参戎》:“暴虎冯河真可愁,临时候枯荣戚休,任逆来须顺受。” 老舍 《今日》诗:“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戚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休戚”相同,指代忧愁与欢乐、祸福等相互关联的情感或境遇,常用于表达共同承担或分享彼此命运的关系。
词义构成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强调群体间的命运关联。例如:
近义词与关联词
“戚休”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引用性文字。如需深入探究具体例句的语境,可参考苏轼、陆采等原文(搜索来源1、2、4)。
戚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戚为拆分部首为手,拆分笔画为5画;休为拆分部首为人,拆分笔画为6画。所以戚休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戚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周易》中。其中的一卦叫做“戚”,表示内心感到忧伤、忧愁的状态。而“休”的意思是安定、平安,暂时解脱,消除烦恼的意思。所以“戚休”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解脱忧愁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戚休”的写法是「慼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戚休的形状与现在有所不同。具体形状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无法一概而论。但整体来说,古时候的戚休字更为繁复,较现代汉字简化了许多。
1. 他的心情一直很戚休,需要我们的安慰和支持。
2.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的情绪渐渐开始休息,戚尽忧愁。
拆戚、休憩、忘忧等。
安慰、宽慰、抚慰、慰藉。
焦虑、烦躁、不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