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庸懦弱。 宋 范仲淹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委天下按察使,省视官吏,老耄者罢之,贪浊者劾之,昏懦者逐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唐中宗 比 唐高宗 更昏懦, 韦皇后 只有暴行,并无 武则天 的政治才能。”
“昏懦”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通常拆解为“昏”与“懦”两部分理解:
“昏”
本义指光线昏暗(如“黄昏”),引申为头脑糊涂、愚昧不明事理,例如“昏庸”“昏聩”均形容人缺乏判断力或决策能力。
“懦”
指性格软弱、缺乏勇气与决断,如“懦弱”“怯懦”常用于描述遇事退缩、不敢担当的性情。
综合词义:
“昏懦”形容一个人既糊涂愚昧又胆小怯懦,多用于批评他人能力与性格的双重缺陷。例如:“主政者昏懦无能,致使民生凋敝。”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若需更精准的释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文献出处进一步分析。)
昏懦,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人性格软弱、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和果断的特点。
昏懦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日(rì)和心(xīn)。日部表示与太阳有关的事物,心部则代表心思、心理等概念。根据基本的笔画规则,这个词的笔画数为11画。
昏懦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左传》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对昏懦的描述,意思与现代相近。繁体字形为「昏懦」,汉字形状更为复杂,比简化字多了一些笔画和线条。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昏懦」的字形比较繁琐。例如,「昏」字的古代写法是「曛」,表示黄昏的意思。而「懦」字的古代写法是「儺」,表示怯懦的意思。
1. 他的昏懦性格让他无法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2. 她因为昏懦而错失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 昏暗:形容光线不明亮。
- 懦弱:形容性格胆小而柔弱。
胆小、怯懦、软弱、羞怯
坚毅、勇敢、果断、刚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