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谓凡情灭尽。 唐 寒山 《诗》之二二七:“为心不了絶,妄想起如烟。”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旦儿云:‘如何得个了絶?’正末云:‘凡情灭尽,自然本性圆明。’”
(2).了结;结束。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诸处见欠蚕盐和预买青苗钱物,元是冒名,无可催理……以此,积年未能了絶。”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二折:“﹝你﹞想不想在今日,都了絶爽利,休尽我精细。”
(3).指置人于死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更有一等狠毒的,偏要算计了絶,方才快活的。”
“了绝”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动词结构,其含义可从字义拆分和语境融合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础语义解析
字义构成 “了”的本义为“结束、完结”,《说文解字》释作“决也”,含决断完成之意;“绝”在《广雅》中解为“断也”,指彻底断绝。二字组合后产生语义叠加效应。
核心义项 • 彻底终结:指对事物进行完全性了结,如“了绝尘缘”“了绝官司” • 根本断绝:强调不可逆转的中止,如“了绝往来”“了绝念想”
二、语境应用分析
日常用语层面 多用于事务性终结场景,例如:“这笔债务终于了绝清楚”(《商务汉语用法辞典》)。
宗教哲学语境 佛教典籍中特指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解脱,《佛学大辞典》释为“究竟涅槃”的修行境界,如《五灯会元》载“直须向这里了绝去”。
三、语用特征 该词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常见于正式文书、文学作品及宗教文本。现代汉语使用中,常与“恩怨”“情愫”“因果”等抽象名词搭配,构成四字格表达,如“了绝前缘”“了绝宿怨”。
“了绝”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为详细分析: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多涉及佛教义或极端结局,现代用法则偏向“彻底结束”。
百将白衣战士誖语本计便辞巧说毕罢漕船抄近路宸枢楚楚不凡褚五单称判断大藏经订道钝汉恶噷噷烦号反悔蜂虿入怀﹐随即解衣父天关鐍涣号华问鹘鸰祸苗甲令狡兽角觜急茬儿来者不善黎家丽霄洛阳苑冥絶墨黑扭捻派还盘马弯弓蹊壑清利人防荣爵赛麦森立善谏少住深郁摄事似水流年霜稻宿怨托化涂炭王姑忤视下关憸佞羡息遐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