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cs;a thing of the past] 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陈迹
亦作“ 陈跡 ”。亦作“ 陈蹟 ”。旧迹;遗迹。《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去去勿復言,衔悲向陈跡。” 宋 苏轼 《送芝上人游庐山》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蹟太辛酸。”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见“ 陈迹 ”。
陈迹
释义
指过去的事物留下的痕迹或遗迹,多用于形容历史中已消逝的人、事、物。该词强调时间流逝后残存的印记,常带有沧桑感或怀旧意味。
本义溯源
“陈”意为陈旧、过往,“迹”指痕迹或遗迹。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指六经是古代先王遗留的旧制。此用法奠定了“陈迹”作为“历史残留物”的语义基础。
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陈迹”释义为“过去的事情留下的痕迹”,强调其“已逝不可追”的特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汉语大词典》:
引《晋书·王羲之传》“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注解为“旧事遗迹”,突出时间对事物的消磨。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
“譬如柳下惠看见糖水,说‘可以养老’,盗跖见了,却道可以粘门闩……同是东西,而看法不同,因为它和‘陈迹’无关。”
来源:鲁迅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评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称其“以陈迹写哀思,境界全出”。
来源:王国维. 人间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权威参考来源链接(真实有效):
“陈迹”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过去的事物或遗留下来的旧痕迹,以下是详细解释:
“陈迹”指过去发生的事迹或遗留的旧事物,强调随着时间流逝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例如:“六朝陈迹”指六朝时期留下的遗迹。
“陈迹”不仅指具体遗迹(如建筑、文物),也可指抽象事物(如情感、记忆)。例如:“陈迹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释。
闇干鄙质伯图不遑参差竹撤毁嗔嫌持螯把酒揰挏畴匹出归磁浮列车词律翠琰达宦电文干警共性与个性官禁含跨护花铃回眷晦溽镬灶疆垂脚货叫头结胸挤害袀襏寇仇量敌列星懔懔峍崪貌托懵昧匿名信疲缓清官虬户遒婉入草物辱汙山埜生瓜身胚深入膏肓史鉴手尾讨开点徒弟突撞谓言稳定蓊匌遐禩稀不相干西皓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