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从,接受。《礼记·乐记》:“故德煇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听。” 孔颖达 疏:“由乐以和心,故德煇美发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奉听从也。”
承听是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接受听取”或“顺从听从”,多用于描述下位者对上位者意见的接纳态度。根据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具体释义如下:
接受并听取(他人言论)
指主动接纳他人的言论、建议或指令,强调“受”与“听”的结合。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电子版)收录该词,释义为“犹听从”。
古籍例证:
《后汉书·窦融传》:“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今以小敌大,弊众徼幸,承听未安。”
(此处指窦融对他人建议的听取与考量)
顺从、服从
侧重对命令、指示的遵从,含恭敬之意。
来源:《明史·职官志》载明代司法程序:“凡狱囚已审录,应决断者,限三日;应起发者,限十日。承听断之人,皆须依法。”
(此处强调司法人员对律令的严格执行)
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文献,常见于君臣、上下级对话场景,体现尊卑关系(如臣子“承听”君命)。
现代汉语中,“听从”“采纳”“遵从”等词已替代其功能,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仿古语境中出现。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等权威平台验证。)
“承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听从、接受,常用于描述对他人意见、教导或德行的遵从。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故德煇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听”,强调内在德行感化民众,使其主动接受。
出处与经典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孔颖达在疏解中进一步阐释:“由乐以和心,故德煇美发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奉听从也”。此处结合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说明“承听”不仅是被动接受,更是内心受感化后的主动遵从。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承听”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强调对权威、传统或高尚理念的接纳。例如:“学者承听先贤教诲,方能贯通古今”。
语言结构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礼记》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拜起本则辨识鄙况笔债玻瓈泉财产柴火钱都子顿处戹屯歌方域返照飞駞風傳浮记妇人拜诰敕光美癸庚哄堂烘托渲染浇弛积步接引荆柴尽信书不如无书沮止连头搭尾理本利爽柳丝民族资产阶级鸟背逆度捏脓判释乾修萁服庆善清酝凄凄惶惶耆颐壤策热际上荣舌敝唇枯衰灯术计疏节说法台树欲息而风不停所缘薙灭頽光望绝王闲獮场相樛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