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乱,惑乱。《文选·班固<幽通赋>》:“ 周 贾 盪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 周 , 庄周 ; 贾 , 贾谊 也。贡,溃也,愤,乱也。盪,盪不知所守也。 庄周 贾谊 ,有好智之才,而不以圣人为法,溃乱於善恶,遂为放盪之辞。”《汉书·叙传上》引此文,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 庄周 、 贾谊 也。贡,惑也。愤,乱也。放盪惑乱死生祸福之正也。”
“贡愤”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和文献进行辨析:
拼音为gòng fèn,最早见于《文选·班固〈幽通赋〉》:“周贾盪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其含义为溃乱、惑乱,具体指: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拆解为“贡献+愤怒”,解释为因贡献未获公正回报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与词语的误读或新造义有关。
注: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古籍注释(如《汉书》《文选》)以准确理解词义。网络释义可能存在争议,需注意甄别来源可靠性。
《贡愤》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对所受之累积贡献或付出感到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规定,贡愤的拆分部首是“贝”字旁,部首笔画数为4。贡字的总笔画数为7,愤字的总笔画数为11。
《贡愤》是一个现代汉字词语,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贡字最初是指向朝廷进贡或献礼的意思,后来衍生出表示付出或贡献的含义。愤字则表示愤怒、气愤的情绪。
在繁体字中,贡字为「貢」,愤字为「憤」。
贡字在古代的写法为“貢”,采用上面是“贝”字旁,下面是“工”字旁的结构。
愤字在古代的写法为“憤”,采用头部的“忄”旁,下面是“賁”旁的结构。
1. 彼此为团队受尽了委屈,大家都感到十分贡愤。
2. 他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极度愤怒和贡愤。
1. 贡献:表示向他人或集体付出、做出贡献。
2. 愤怒:表示非常生气、愤怒的情绪。
3. 愤世嫉俗:形容看不惯世态炎凉,对社会不满的心情。
4. 愤青:指激进的年轻人,对社会现象抱有不满和斗争的态度。
近义词:
愤懑、愤恨、懊恼、不满、愤怒
反义词:
满意、欣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