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 唐 皮日休 《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
(1).极大的快乐。《二程语录》卷二:“ 孟子 言万物皆备於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2).指共同的快乐。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徧观世法,捨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
官名。 秦 汉 奉常(太常)属官有大乐令。 东汉 永平三年改大乐为大予乐,凡国祭祀掌其奏乐及大饗之乐舞。历代因之。 宋 有大乐令, 元 有大乐署, 明 置神乐观,亦属太常。参阅《通典·职官七》、《续通典·职官七》。
大乐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历史文献和现代语义两个角度解析。
一、古代礼乐制度中的官方机构
大乐最早指周代至清代掌管礼乐的官署“大乐署”,隶属太常寺,负责宫廷祭祀、宴飨等场合的雅乐编排与演奏。据《周礼·春官》记载,大乐正为乐官之长,统领乐师。汉代《汉书·礼乐志》亦提及“大乐丞”一职,佐证其行政职能。
二、现代汉语中的情绪表达
现代口语中,“大乐”形容极度喜悦的状态,常见于文学及日常对话,如“听此趣事,众人无不捧腹大乐”。此用法源于古汉语中“乐”的引申义,《说文解字》释“乐”为“五声八音总名”,后衍生出“欢乐”之义。
三、方言与专有名词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地区将“大乐”作为地名或姓氏,如山西有大乐村,台湾《重修台湾省通志》收录“大乐”为高雄古称之一。此类用法需结合地域文化具体考据。
“大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用于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典礼的庄重音乐,强调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如《礼记·乐记》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秦汉时期设“大乐令”一职,隶属太常寺,掌管宫廷祭祀、典礼音乐,后历代沿袭,如宋代仍保留此官职。
现代语境中,“大乐”可指代大型乐队或欢乐活动,例如提到的“芝华士大乐队演出”。
读音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哲学思想及历史官职,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安娴遨步巴巴秉辔布代逋事财不露白猜急唱嚎长离剗韤察知车侧郭门穿鍼引线出贡错磨代马依风打屏翻骂蜚遯风耗改阴高举勾消狗爪子贯月查好脩壑谷鸿彩灰身泯智景像旧案九龙池拘録量决两下敛赊骂架马行倪子偶作喷红平光光墙壁蜣蜋之转迁神巧舌如簧顷襄然然人龙三海瑟汩少童庶绩祀祭陶侃之僻无漏帐销弭小任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