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disaster to;wreck;ruin;damage;destroy] 损害;毁坏
祸害林木
(1).灾难;祸殃。《韩非子·解老》:“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后汉书·桓帝纪》:“祸害深大,罪衅日滋。”《北齐书·文襄帝纪》:“实以畏惧危亡,恐招祸害故耳。”《水浒传》第一○四回:“倘或露出马脚来,你吾这场祸害,却是不小。”
(2).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 聂绀弩 《辈分,寿命,体格》:“故乡有一句俗语:‘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 吴晗 《春天的诗》:“糟了,把这个祸害安在咱们这儿了。” 孙犁 《白洋淀纪事·石猴》:“贫农团正副主席和各位代表,当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丢在保管股的铁柜里,从今以后,谁也不敢动这个祸害了。”
(3).损害;摧残。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现在的耗子鬼得多了,放了耗子药,它就不吃,专找人心疼的东西祸害。” 梁斌 《播火记》三七:“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公买公卖,不祸害老百姓。”
祸害(huò hài)是汉语中兼具名词与动词用法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指代具有破坏性的人、事物或行为。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由“祸”(灾祸)与“害”(损害)两个语素构成,属并列式合成词,读音为去声+轻声。其核心含义包含“灾难性损害”及“施加破坏行为”的双重性质。
名词性释义
指直接引发灾难的人或事物。例如:“蝗虫是农作物的祸害”(《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归类为“具负面社会影响的实体存在”。
动词性释义
表示主动造成破坏的行为,如“过度砍伐祸害了整片森林”(《新华词典》2023修订版)。此用法常见于口语语境,强调行为的过程性与持续性。
语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中“祸害相生”已具备现代语义雏形。汉唐时期逐渐从单音节词“祸”“害”合并为双音节词,明清白话小说中动词用法显著增加。
现代用法辨析
在当代汉语中,“祸害”较“灾害”更具主观贬义色彩,多用于人为或可控性损害场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将其列为“二级情感强度负面词汇”。
参考资料
“祸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名词用法
动词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沪江词典、汉典等来源。
鲍家姑卑幼敝帏儳越超羣拔萃辍手盗贩邓廷桢点石成金动劳东遮西掩渡轮娥眉月尔曹房长负恫罣带鹤鼎洪庥剪荡鉴燧绞急觔兜靖节先生极颂忌祟掘头船骏茂举意克嗣良裘来缘燎草儿离析励翼耧犂落花生名姬南昌篇联辟佛清才煽炽上空笙鹤事无巨细霜烈水皮束手待死素流梯己人頽惫脱坯罔主亡珠文昌君五帝车陷破小胡桃宵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