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王朝历运的称火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 正义:“ 秦 以 周 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 秦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火德既微,运缠大过。” 李善 注:“火德,谓 汉 也。 班固 《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切当》:“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 ,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于 大观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绍兴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诗:“ 汉 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2).火的功能。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 明 茅元仪 《火药赋》:“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
(3).指热力。 南朝 梁 沉约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备举乐无疆。” 唐 皎然 《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诗:“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4).称南岳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火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历史文化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五行学说中的王朝历运
古代以五行(金、木、水、火、土)附会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五德终始说”。若某王朝被认定为“火德”,则象征其统治符合火的属性。例如:
火的功能与象征
指火本身的作用,如燃烧、发热、照明等。《武陵观火》中“火德资生人”即强调火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此外,火德也象征热情、无私,或急躁、破坏等特性。
热力与自然现象
南朝诗句“滔滔夏日火德昌”即以火德形容夏季的炎热。
南岳之神的代称
在部分文献中,“火德”被用来指代南岳衡山的神灵。
在姓名学中,“火德”可寓意热情、正直与道德兼备的品格。此外,火德在道教文化中与炼丹、火药等关联,如《火药赋》提到“火德最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与火德的关系,可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历史文献。
《火德》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火和德两个字的意思。火通常指火焰或燃烧的能量,而德则指道德、品德或道义。因此,整个词语可以理解为火的德性或火的品德。
《火德》的拆分部首为火字的部首火,德字的部首为彳。拆分后,火字部首火有4画,德字部首彳有3画。
《火德》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典籍《道德经》。在其中,道家的思想主张形成了“火德相容”的观点,即火和德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这种思想将火作为阳性的代表,德作为阴性的代表,以火和德的和谐为理想境界。
《火德》的繁体字为「火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以《火德》为例,古代的写法为「火德」。
1. 这位士兵以火德之力,令敌人望风而逃。
2. 他以高尚的火德感染了周围的人,成为大家的楷模。
火焰、火炬、火光、火山、火车、火苗、火灾、火势、道德、品德、恶德、德行、德性、美德
火德的近义词包括:烈火、火炎、火性、德行、德性、品德
火德的反义词包括:水德、德火
按需分配蛃鱼宾王波士顿苌宏点铜壶调粉锻湅妨尅罚则分进感深肺腑革薄赓歌功首呵嗔河姆渡文化后车之戒黄月欢情湖枭甲次角家甲衣救护员巨子狂瘈拉大旗,作虎皮良质利漕渠辚藉麟褭霤垂留遗芦笳罗汉果旅歌满腹经纶木公金母捏事匿谋贫难坯冶旗扁银两切急穷途趋阙阮郎归三宝善觉捎裢收锣罢鼓桃印铁扒万生卧理小帐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