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锺瓦缶的意思、黄锺瓦缶的详细解释
黄锺瓦缶的解释
比喻艺术性较高和较低的文艺作品。
词语分解
- 黄的解释 黄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
- 瓦缶的解释 .小口大腹的瓦器。《易·坎》“用缶” 三国 魏 王弼 注:“处坎以斯,虽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荐之於宗庙,故终无咎也。”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诗
专业解析
"黄锺瓦缶"(亦作"黄钟瓦缶")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于比喻高雅与低俗、贵重与轻贱、贤才与庸人之间的强烈对比。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成语释义
- 黄锺: 指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即"黄钟律"。它是中国古代乐律的基准音,被视为最尊贵、最正统、最和谐的声音,象征高雅、贵重、贤能或正道。
- 瓦缶: "瓦"指陶土,"缶"是古代一种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也指一种简陋的打击乐器。瓦缶发出的声音粗劣、沉闷,被视为低俗、卑贱的声音,象征粗俗、低劣、庸人或邪道。
- 整体寓意: 将"黄锺"与"瓦缶"并列,形成鲜明对比,意指将高雅贵重的事物与粗俗低贱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混为一谈。常用来:
- 形容事物或人品优劣悬殊。
- 批评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
- 比喻高雅艺术与低俗趣味并存或混杂。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的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对音乐的重视和礼乐文化。其核心思想在典籍中多有体现:
- 《楚辞·卜居》: 屈原在文中发出"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慨叹。 这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典故,直接表达了贤才被弃、小人得志的愤懑,是"黄锺瓦缶"对比意涵的经典来源。
- 古代乐律理论: "黄钟"作为十二律吕之首,是定音的标准,地位崇高。"瓦缶"作为民间粗陋的器物或乐器,自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种音乐上的尊卑观念被引申到社会、文化、人才评价等各个领域。
三、应用与例句
- 形容对比悬殊: "这幅画展中,大师真迹与拙劣仿品并列,真乃黄锺瓦缶,高下立判。"
- 批评贤愚不分: "公司用人若黄锺瓦缶不分,良莠不辨,必将导致人才流失,发展受阻。"
- 感叹世风: "当今某些文化现象,黄锺瓦缶杂陈,雅俗界限模糊,令人忧虑。"
四、权威来源参考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对"黄钟"、"瓦釜"(与"瓦缶"意近)等词条有详细解释,并引用了《楚辞·卜居》的典故,是理解该成语本义的重要依据。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作为大型权威语文工具书,收录了"黄钟瓦釜"词条,提供了详尽的释义、出处和用例。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该辞典收录并解释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及其简略形式,阐明了其比喻意义和感情色彩。
- 《楚辞》研究著作(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对《卜居》篇的注释和解读是理解该成语原始出处和深刻内涵的最直接学术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黄锺瓦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áng zhōng wǎ fǒu,主要用于形容文艺作品或事物在艺术性、价值上的高低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成语由两部分组成:
- 黄锺:古代音律中的正音,象征高雅、优秀的艺术或事物()。
- 瓦缶:泥土烧制的简陋乐器,比喻粗俗、低劣的作品或事物()。
- 整体含义:比喻艺术性较高和较低的文艺作品,或高雅与平庸的对比()。
出处与用法
-
历史渊源:
- 最早见于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试诵我诗一篇或一联,以见黄钟瓦缶,声调同异,则工拙两存乎心。”()。
- 现代作家茅盾在《西江月》中也曾引用:“黄钟瓦缶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
-
应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评论,如对比不同作品的优劣。
- 也可引申为对人才或事物价值的评判()。
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黄钟瓦釜、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 反义概念:强调“雅俗共赏”时,可与其形成对比。
示例用法
- 例句:“这部诗集收录的作品参差不齐,既有黄钟之音,也有瓦缶之响。”
- 结构特点:并列式成语,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
“黄锺瓦缶”通过古代乐器与容器的对比,生动体现了艺术价值的差异性。其核心在于强调鉴赏需明辨优劣,同时提醒创作者追求更高的艺术性(综合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百子帐变色易容愎很嬖妾仓恍厂史成例筹笔大红灯笼高高挂胆战心摇地理模型蠹害埵堁耳机方术士肥己风发赙祭服田高人雅士过逾国狱故祀翰墨缘呵索换工忽恍辉映监故骄节解铃须用系铃人结韈就使捐赠克陷空凿狼牙棍蓝色六沉鎗卖串儿谋谟培养费青袍乌帢荣近襦袍山果深险拾翠人释肩疏狠硕鼠熟识属咏嗩呐縚线晩春详开笑课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