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迹的意思、戢迹的详细解释
戢迹的解释
匿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吴达善》:“故一时盗贼戢跡,不敢纵横,商贾便之。”
词语分解
- 戢的解释 戢 í 收敛,收藏:戢翼。戢影。载戢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止,停止:戢怒。戢鳞(喻蓄志待时)。 姓。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迹的解释 迹 ì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戢迹(jí j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隐藏踪迹、收敛行迹,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隐匿行踪、不显露于外的状态。以下从释义、语源、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释义与语源
-
字义拆解
- 戢:本义为“收兵器”,引申为“收敛、止息”。《说文解字》释:“戢,藏兵也。”
- 迹:指“足迹、行踪”,《玉篇》注:“迹,足迹也。”
二字组合后,“戢迹”意为收敛行踪,隐匿踪迹。
-
深层内涵
强调主动性的隐匿行为,多含避世、退隐或收敛锋芒之意,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谓隐居匿迹,不显露于世。”
二、用法与语境
-
文学用例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戢迹幽篁,终夜不寐。”
此处“戢迹”指宁采臣藏身竹林,隐匿行迹。
- 《宋书·隐逸传》:“戢迹穷岫,蓄响幽林。” 形容隐士遁迹山林,不露行踪。
-
近义辨析
- 匿迹:侧重彻底消失踪迹(如“销声匿迹”)。
- 戢迹:强调主动收敛行迹,未必完全消失,常见于文雅语境。
三、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收敛踪迹;隐居匿迹。” 收录于第7卷第112页。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释“戢”为“收敛、止息”,例证“戢翼”“戢兵”佐证其“藏匿”义。
- 《辞源》(修订本)
注:“戢,藏;迹,踪。谓隐遁不露行迹。” 强调其隐逸内涵。
四、现代应用
虽属古语,但仍有使用场景:
- 文学创作:如“乱世中,贤者戢迹山林。”
- 历史论述:描述人物避世行为(如“东晋士人戢迹江南”)。
- 成语衍生:与“韬光戢迹”同源,喻深藏不露。
引用来源:
-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戢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í jì,其核心含义为匿迹、隐藏行踪。以下是详细解析:
1. 词义解析
- 戢:本义为“收敛、止息”,引申为“隐藏、藏匿”;
- 迹:指“踪迹、行迹”。
- 组合义:通过收敛行为或隐藏踪迹,使自身不显露。多用于形容人主动隐匿行踪或停止活动。
2. 用法与语境
- 例句(来自清代文献《啸亭杂录·吴达善》):“故一时盗贼戢跡,不敢纵横,商商便之。”
此处指盗贼因威慑而停止活动、隐匿踪迹,社会恢复安定。
- 适用场景: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描述人物、群体因外界压力或主动选择而隐蔽行踪。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匿迹、潜踪、隐遁
- 反义词:招摇、显露、横行
4.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历史、文学作品中。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拓展词汇,可参考古典文集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宝包髻拔茹倍日边烽笔帖博士不知所从采葑采菲粲者陈说晨退吃一节,剥一节虫篆带住大韶电贺堆放督亢拊手圭裳过门海枣号服候问换头会稡讲价艰苦朴素僥祸记罣客气览示亮摩缪说浓醇女妻槃积固畜漂蓬譬于抢劫全声日时胜士折翼施行收刈四布衣四衙门特级天鸡苕溪推科枉勘虚招巍张现存详中线麻泄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