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艾的意思、火艾的详细解释
火艾的解释
灸疗的艾炷。《宋书·袁粲传》:“﹝国人﹞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唐 白居易 《罢灸》诗:“莫遣浄名知我笑,休将火艾灸浮云。” 宋 曾巩 《答所劝灸》诗:“勿难火艾痛,要使功名垂。”
词语分解
- 火的解释 火 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火速。十万火急。 指枪炮 * 等:火药。火炮。 发怒,怒气:火暴。火
- 艾的解释 艾 à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艾子。艾蒿。艾绒。 止,绝:方兴未艾。 美好:少(刼 )艾(年轻美好的女子)。 姓。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火艾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一、基本释义
火艾(huǒ ài)是中医外治法“灸疗”的专用材料,特指以艾叶制成的、用于点燃熏灼穴位的艾绒或艾条。其核心含义包含:
- 物质属性: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片经捣碎、筛滤制成的绒状物,易燃且燃烧持久。
- 功能用途: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热力与药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二、中医应用释义
在传统医学语境中,“火艾”延伸指代艾灸疗法本身,强调其“火”与“艾”的结合特性:
- 温经散寒:燃烧的热力渗透肌肤,驱散寒邪,缓解寒湿疼痛(如风寒关节痛、胃寒腹痛)。
- 活血通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瘀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后瘀肿)。
- 扶阳固脱:用于阳气虚脱的急救(如虚寒昏厥),通过灸关元、气海等穴回阳救逆。
- 防病保健:常灸足三里、神阙等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古称“逆灸”)。
三、古籍记载与权威依据
“火艾”作为中医术语历史悠久,其定义与应用可见于多部经典:
- 《孟子·离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指出陈年艾叶的药用价值,间接印证艾灸的长期实践。
- 《本草纲目》:“艾叶……灸百病。” 明确艾叶为灸疗核心材料,并详述其“通十二经,治百病”的功效。
-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定义艾叶为“灸法的主要原料”,其燃烧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的药理作用。
四、现代规范用法
现代中医教材与药典进一步规范“火艾”相关术语:
- 《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将艾叶列为“温经止血药”,并强调其“捣绒制成艾柱、艾条,供灸治用”的炮制方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艾叶的基源、性状及质量标准,确保灸用材料的有效性。
引用来源
- 《孟子·离娄上》(战国)
-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明)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遵循学术引用规范;现代文献采用官方出版物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火艾”一词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火艾(拼音:huǒ ài,注音:ㄏㄨㄛˇ ㄞˋ)指灸疗用的艾炷,即中医艾灸疗法中用于燃烧的艾绒制品。其结构由“火”(独体字)和“艾”(上下结构)组成,字面可理解为“燃烧的艾草”。
二、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南朝《宋书·袁粲传》:“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唐代白居易《罢灸》诗云:“莫遣浄名知我笑,休将火艾灸浮云。”宋代曾巩也提到“勿难火艾痛,要使功名垂”。
三、用法解析
- 中医术语:专指艾灸治疗时使用的艾绒材料,通过燃烧艾炷的热力刺激穴位。
- 文学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借“火艾”暗喻疗愈身心痛苦的过程,如曾巩诗句体现用火艾治疗疾病需忍受疼痛,但最终能成就功名。
四、注意区分
部分非权威资料提及“火艾”作为成语形容热闹场景,但此用法未见于经典文献及权威词典,可能是现代衍生或误传。
建议参考《宋书》《全唐诗》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暗场包揽八泽卑乱冰天车軲辘啜人贼电光绸电能肚里蛔虫法刀風船故人之意寒宦好约哗动将军肚较力焦炎家生孩子矜才啃青痾痒老底子略知一二镰仓幕府栗密令日流动资本炉韛面誉背毁南衙内照鸟嘴逆悖浅略契苾儿期功侵晨青田翁棋手啓劄人强胜天舌挢不下设员黍禾数命踏罡步斗炭妇腾距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儿停刑蹄氏观土族武风夏景闲廛险阨降魔棍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