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险阨的意思、险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险阨的解释

(1).险要阻塞。亦指险要阻塞之地。《太平广记》卷三四六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刘惟清》:“地势险阨,用兵者先据此为胜。”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封崇其险阨,示以形势。”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欲夺其险阨,则足以供乡导,何不可哉!” 清 马建忠 《铁道论》:“瞭望险阨,则管守任之。”

(2).艰难困厄。 唐 柳宗元 《闵生赋》:“閔吾生之险阨兮,纷丧志以逢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险阨”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险阨”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均强调危险、困难且难以通行的状态:

  1. 指地势险要、阻塞难行之处: 这是“险阨”最原始和具体的含义。它形容的是山川、关隘等地形险峻、道路狭窄、通行极其困难的地方。这类地形往往易守难攻,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 例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描述其地理形势险要。又如形容蜀道“难于上青天”,也体现了其“险阨”的特点。
  2. 指处境危险、困厄艰难: 由具体的地形险阻引申开来,“险阨”也用来形容抽象意义上的处境、境况或局势充满危险、艰难困苦,令人感到困顿、窘迫。

    • 例证: 当形容一个人身处逆境、前途未卜时,可以说他“处境险阨”。在描述国家或事业面临重大危机时,也可用“局势险阨”来表达。

“险阨”一词,无论是描述具体的山川关隘,还是抽象的处境局势,其核心都在于强调危险、阻塞、艰难的特性。它描绘的是一种难以逾越、充满挑战的状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险阨”的释义具有权威性。其解释明确包含了“险要阻塞之地”和“危险困厄”两义项。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权威工具书,其对“险阨”(或作“险厄”)的释义也指向“危险阻塞”和“危险困难”的含义。
  3.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 在解释古汉语词汇时,该字典也收录了“险阨”,释义侧重于地势险阻难行,并常引古籍例证。
  4. 古籍用例: 如《战国策》、《史记》等历史文献中,“险阨”多用于描述地形险要,是印证其本义的重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险阨”是“险厄”的异体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指险要、险阻或危险的处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险”(危险、险要)和“阨/厄”(阻塞、困苦)组成,可表示地理上的险要地势,如山川关隘的险峻;也可引申为人生或局势中的艰难困境。

  2. 具体解释与用法

    • 自然险阻:如《孙子兵法》中“计险厄远近”指计算地形险要程度与距离,用于军事策略。
    • 抽象困境:梁实秋在例句中对比“外在的险厄”与“内心的风波”,前者指外部环境的威胁,后者强调心理压力。
  3. 异体字说明
    “阨”与“厄”在古汉语中常互通,但“阨”更侧重空间上的阻塞(如地形),而“厄”多指抽象的困苦(如命运)。现代汉语中“险厄”更常见。

  4.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描述自然险境或隐喻危机,如“突破险阨”“险阨重重”,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若需进一步辨析字形或查阅古籍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结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柏子禅拔戟成一队笔阁愎狠逼塞槎浮柴山禅定超伦轶羣乘隙而入持衰凑凑簇簇新达人知命雕房坊本繁红風起水湧分损格非共势谷玉黑坟横赐会城婟泽建弼角鵄竟直进膳狂逞老天巴地六笙毛嫱名实难副万俟沐雨凭仗破日牵缀羣萌入胜上膛少少圣览深苛蛇豕市工诗宰相水粪泰厉坦腹东床同声相应通显无可那瑕点香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