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挢不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é jiǎo bù xià,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因极度惊讶或恐惧而翘起舌头,久久无法放下,多用于描述震惊、错愕的神态。
(来源:、、)
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后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用例:“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
(来源:)
需注意与发音相近的“舌战不下”(形容争论激烈)区分,两者含义不同,避免混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国学大师》等来源。
《舌挢不下》是一个成语,意指两种或多种观点或意见无法调和或折中,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无法妥协。
《舌挢不下》的拆分部首是舌字的部首,即舌;该词共有13画。
《舌挢不下》最早出现在明代程时所著的《宛署琐记》一书中。该书是一部记载琐事的文集,其具体出处是第2卷中的“屈颈卧蚕”一则。
《舌挢不下》的繁体字为「舌挢不下」。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略有不同。《舌挢不下》的古代汉字写法为「舌挢不咋」。
他们对这个问题意见真是舌挢不下,争论了好几天都没有结果。
舌花、挢扛、挢架、挢挢
意见相左、各执己见、各持己见、意见交锋
意见统一、达成共识、相互妥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