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门的小吏。 唐 马总 《大唐奇事·管子文》:“閽吏谓曰:‘朝廷新命相国,大僚尚未敢及门,何布衣容易謁之邪!’”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执政既日接客,至休日,则皆杜门不復通。閽吏亦以牓揭於门曰:‘假日不见客。’”
阍吏(hūn lì)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特指古代负责看守宫门、城门或官府大门的低级官吏。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阍”指宫门或城门,“吏”指低级官员。“阍吏”即守门官,职责包括查验出入人员身份、掌管门禁启闭、传递文书等。例如《周礼·天官》中记载的“阍人”即属此类职务。
职权范围
多服务于宫廷、官府或重要机构,需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如唐代典籍中提及“阍吏掌宫门管钥”,强调其维护秩序的功能。
“阍”的演变
从“门”(門)与“昏”构成,本义指黄昏时关闭宫门,后引申为守门者。《说文解字》注:“阍,常以昏闭门隶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吏”的定位
古代泛指低级公务人员,区别于有品级的“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将“吏”定义为“治人者”,层级较低。
来源:《汉书》
礼制中的角色
周代“阍人”属天官体系,需由受过刑罚者担任(如“刖者使守囿”),象征惩戒与警戒功能。
来源:《周礼·天官·阍人》
文学中的意象
诗词中常以“阍吏”代指权力机构的守门人,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云:“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阍吏通名谒者稀,病身无复旧时衣。”暗喻仕途阻隔。
来源:《全唐诗》
《汉语大词典》
释为:“守门的小吏。”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辞源》
释为:“司门之吏。”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掌管门禁”的职能属性。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阍吏”是古代职官体系中基础而关键的岗位,兼具行政职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其释义需结合制度史、文字学及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阍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守门的小吏,主要负责看守门户、通报访客等事务,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低级门卫的称谓。
文献例证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相关的语境中。其核心含义与“门吏”“门卫”相近,但更强调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专职守门人角色。
暗聋白袷蓝衫鞭辟向里笔距笔冢不成样子撤免陈腐辰夜犓豢黜邪崇正锉折单丁发耀風波逢会哥罗芳革修狗气杀古健海内鼎沸汗汗花儿婚期惑疾夹锡钱荆鸡敬小慎微踽踽独行口德离次灵和殿录取录事蟒袍玉带美諡木偶戏南湖拈轻怕重炮灰乒坛千歳切问取称曲房任贤使能山丁讪诮圣品拭面容言死声淘气逃漏痛警脱籍枉断王扬纬说乌椑鹜角黍五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