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门的小吏。 唐 马总 《大唐奇事·管子文》:“閽吏谓曰:‘朝廷新命相国,大僚尚未敢及门,何布衣容易謁之邪!’”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执政既日接客,至休日,则皆杜门不復通。閽吏亦以牓揭於门曰:‘假日不见客。’”
“阍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守门的小吏,主要负责看守门户、通报访客等事务,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低级门卫的称谓。
文献例证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古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相关的语境中。其核心含义与“门吏”“门卫”相近,但更强调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专职守门人角色。
阍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守卫城门的官员。下面将对阍吏的词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介绍。
阍吏指的是守卫城门的官员,负责检查进出城的人员和物品,维护城市的安全秩序。
阍吏的拆分部首为阜(fù)和吕(lǚ),其中阜为上部首,吕为下部首。它的总笔画为11画。
阍吏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宰》一书中,是古代守卫城门的官员。由于城门是城市的重要入口,阍吏的责任是确保进出城的人员和物品的安全,维护城市的秩序。
阍吏在繁体字中为閽吏。
古时候的阍吏写作「阝+呂 + 口」。
1. 城门边站着几名阍吏,严密检查着每一个过往行人。
2. 阍吏尽职尽责,确保了城市的安全。
组词可以包括:阍卫(守卫)、门吏(城门官员)、守城、城防等。
近义词可以包括:门卫、门房、门巡等。它们都指的是守护城门的官员。
反义词可以有:出城、外出等,它们表示离开城市或不受限制地出城。
阍吏,古代卫士,负责守卫城门,是维护城市安全秩序的重要人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