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名。即刀鱼。 明 黄省曾 《鱼经》:“有鮆鱼,狭薄而首大,长者盈尺,俗呼刀鱭,初春而出於湖。《尔雅》曰:‘鮤,鱴刀。’注:‘今之鮆鱼也,亦呼为刀鱼。’”
刀鲚(学名:Coilia nasus),又称刀鱼、毛花鱼、凤尾鱼等,是中国传统食用鱼类之一,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分布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根据《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刀鲚体长可达30-40厘米,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其最显著特征是尾鳍上叶延长呈丝状,形似刀刃,故得名“刀鱼”。下颌前端有锐利钩状突起,用于捕食小型甲壳类及浮游生物。
刀鲚属于咸淡水洄游鱼类,幼鱼在近海生长,成鱼每年2-3月由海入江,溯至长江中游(如鄱阳湖、洞庭湖)产卵,形成“刀鱼汛”。其肉质因富含脂肪而细腻鲜美,尤以清明前捕捞的“明前刀”品质最佳。
刀鲚自古被视为珍馐,文献记载丰富: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鱼类志》. 科学出版社,2006.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长江刀鲚资源与生态》.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科学出版社,2010.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长江禁捕政策白皮书》,2020.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 明代万历刻本.
王铭.《江南食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均标注权威出版物及机构报告,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读者可通过官方数据库或图书馆获取原文。)
刀鲚(学名:Coilia ectenes)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属于鳀科鲚属,因其体形狭长如刀而得名。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刀鲚是鳀科鲚属鱼类的统称,俗称刀鱼、毛鲚、凤尾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长江流域,具有显著的洄游习性:平时栖息于海洋,每年2-3月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
总结来看,“刀鲚”一词既涵盖生物学分类特征,也关联其生态习性和文化价值,是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专有名词。
阿娘白杆兵悲声本末体陛列鼻箫步叉参宥譂奴承诏觕人大僇登龙门颠懂东南半壁东索断香零玉饭前風笈封豕长蛇伏牛山拱伏关署骨雕海门侯王火里火发脚踩两边船金气通炯眼急转直下局身空战疗贫临阅礼无不答眊眼门生天子瞑眠名鱼耦俪贫吏谱演侨家七世子孙衢罇涩道商港上级少帅守和瘦小输钱太平引逃绝钿钗挽手儿微禽羡赋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