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户税。《晋书·武帝纪》:“﹝ 太康 五年﹞ 任城 、 梁国 、 中山 雨雹、伤秋稼。减天下户课三分之一。”参见“ 户税 ”。
“户课”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户课即户税,指古代按户籍征收的赋税。该词由“户”(户籍单位)和“课”(赋税)组合而成,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形式。
根据《晋书·武帝纪》记载,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因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受损,朝廷曾下令“减天下户课三分之一”。这表明户税制度在魏晋时期已存在,且税收额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户税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不同朝代名称和征收方式或有差异。例如唐代的“户税”按资产分等级征收,与“租庸调”并行,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之一。
现代汉语中,“户课”一词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领域。其核心含义仍指向古代户籍相关的赋税制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户税的具体演变或不同朝代案例,可参考《晋书》《旧唐书》等史籍。
《户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在古代中国,划为一个“户”,按照法律制定的家庭人口普查或户籍登记。这一制度用来统计人口,确认土地所有权以及征收赋税。
《户课》这个词由“户”和“课”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户”的部首为"户",包含4个笔画;"课"的部首为"讠",包含2个笔画。
《户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司农》。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统计耕地和人口,官府会定期进行“户课”记录。这种记录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户课》的繁体字为「戶課」。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户课》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例如:「戶課」、「戸課」。
1. 官员们定期进行户课,以统计人口和土地数量。
2. 为了征税目的,官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户课登记。
1. 户籍:记录家庭人口的登记册。
2. 户主:家庭的负责人。
3. 课税:征收赋税。
户口、家谱、人口普查。
废籍、解除户籍。
百戎避迹惭怅茶房长鬟倡家长丽蝉冠豸绣锄掊词犯盗掠的然德尊望重割符割减鲠言歌行故宅汉钟离荷镫户符勦合军匠恐灼亮拱辽东华表立储列强令书溜光水滑理要茅靡蕄蕄面试摩拳擦掌南户浓腴佥名庆忭轻朱期诺俅人岂伊三面手山花山匠石碉筮史受刑舒翼司律素标韬笔啼天哭地蛙音闰位微动无万数无章逍遥自在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