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孝的意思、服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孝的解释

带孝。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表示哀悼。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白服之忌》:“ 晋 世妇人一时俱簪白柰花,相传天女死,为之服孝。” 叶圣陶 《一生》:“伊公婆也不叫伊哭,也不叫伊服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孝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亲属为逝者穿戴特定服饰以示哀悼的礼仪制度。根据古代礼制,服孝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基本释义与历史渊源 "服孝"一词由"服"(穿戴)与"孝"(哀悼)构成,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小记》。其核心是通过服饰形制、穿戴时长等外在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孝道伦理。周代形成的"五服制度"将服孝等级细化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服饰材质、缝制方式和穿戴周期(参考《周礼·春官》)。

二、礼制规范与等级划分

  1. 斩衰:最重的丧服,以粗麻布制成且不缝边,子女为父亲、妻为夫需服三年,《仪礼·丧服》记载其"居倚庐,寝苫枕块"的守孝规范。
  2. 齐衰:次重丧服,衣边缝齐,为期一年至三年不等,如孙辈为祖父母服孝。
  3. 大功/小功:以较细熟麻布制成,分别为九个月、五个月,适用于堂兄弟姐妹等旁系亲属。
  4. 缌麻:最轻丧服,以细麻布为料,为期三个月,如为高祖父母等远亲服孝(参考《唐律疏议》卷十)。

三、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服孝制度承载着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论语·学而》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通过服饰符号系统,既构建了宗法社会的亲疏秩序,又强化了"事死如事生"的家庭伦理。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特别指出:"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揭示服孝的本质在于情感表达。

四、时代演变与现存形态 随着社会变迁,现代服孝形式已大幅简化,但核心精神仍延续于民间习俗。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服孝"定义为"旧俗尊亲死后,在服丧期内穿孝服,表示哀悼",反映出传统礼制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服孝”是汉语中表达哀悼的传统礼仪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通过穿戴特定服饰或佩戴标志(如孝服、黑纱、白花等),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追思。这一行为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体现了生者遵守传统丧葬礼仪的态度。

  2. 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

    • 服饰:穿白色或素色孝服(古代常见麻布材质);
    • 配饰:佩戴黑纱、白花等标志物;
    • 行为:在特定时期内遵守丧期习俗,如不参与娱乐活动。
  3. 历史与文化渊源
    明代文献《野获编》记载,晋代已有妇女簪白花为天女服孝的习俗。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也提到“服孝将除”,说明其历史延续性。
    这一礼仪与儒家“孝”文化密切相关,强调对长辈的敬重与追思。

  4. 现代演变
    当代社会简化了传统服孝形式,城市中更多以黑纱、白花替代全套孝服,且丧期缩短。但核心意义仍保留,即通过外在符号表达内在哀思。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服孝制度(如五服制度)或具体地域差异,可查阅相关民俗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神定魄薄行北渚鉢袋侧丽疮痍满目辍流当权打通状隄川砥厉杜丽娘返掌负薪之忧观山翫水还心含叹河冀黄茅校书急激凈扫抗辩科徭令人发指罗曼虏使麻田盟员民瘝南柯梦拟态培训班破柱仆厕谴累潜潜齐鸡开府清云荣级柔刃柔中有刚生而知之伸敬士论睡香书介书缮唆摆溏泻桃花癸水天问同生屯悴尾生之信温树五印字侠戺瞎说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