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讳亡的意思、讳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讳亡的解释

谓忌言亡国。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茅焦 至前,再拜謁,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讳亡"是一个相对生僻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对"死亡"这一概念的避讳传统。虽然该词未被现代常用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独立词条广泛收录,但可以从其构成和传统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一、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1. 讳 (huì):
    • 本义: 避忌,有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源自中国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的避讳制度,后引申为对某些事物或话题的回避。(参考来源:《汉语大字典》释义)
    • 引申义: 忌讳、隐讳、隐瞒。
  2. 亡 (wáng):
    • 本义: 逃跑、逃亡。
    • 引申义: 死亡、灭亡、失去。在“讳亡”一词中,主要指“死亡”义。(参考来源:《汉语大字典》释义)
  3. 讳亡 (huì wáng):
    • 字面组合义: 忌讳、避讳提及“死亡”。
    • 深层含义: 指一种文化习俗或心理,即避免直接谈论、提及或承认“死亡”这件事。它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敬畏以及对不祥之兆的回避心理。其具体表现包括使用大量的委婉语(婉辞)来代替直接说“死”。

二、 文化背景与具体表现

“讳亡”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因此,“讳亡”在语言和习俗上的具体表现非常丰富:

三、 相关概念

“讳亡”意指对“死亡”这一概念的忌讳、回避和不直接言说。它并非一个现代常用词,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死亡避讳现象的概括性描述。这种现象深刻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死亡委婉语)和社会习俗礼仪,反映了古人对待死亡的特殊心理——敬畏、恐惧以及对吉祥、长生的追求。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的替代和行为的禁忌,来应对死亡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语言研究所相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讳亡”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其核心含义为“忌言亡国”,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因忌讳而不愿直面国家衰亡的现实问题。具体解释如下:

  1. 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说苑·正谏》中茅焦劝谏秦始皇的典故。茅焦直言:“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强调若忌讳谈论死亡和亡国,反而会导致生存和国家存续的危机。

  2. 字义拆解

    • 讳:本义是避讳、忌讳,特指对敏感话题的回避,如帝王名讳、避谈灾祸等。
    • 亡:指灭亡、衰败,此处特指国家的覆灭。
      组合后表示“因忌讳而避谈国家灭亡的可能性”。
  3. 引申含义
    该词常用于警示当权者需正视危机,不可因避讳问题而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体现了古代政治哲学中“居安思危”的智慧。例如《说苑》通过茅焦之口,批评了统治者讳疾忌医的态度。

“讳亡”不仅是语言禁忌现象,更反映了古代治国理念中的深刻矛盾——回避问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一概念对现代管理决策仍有启示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金避难波籞才干蚕蔟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躔度长跽朝阙枨触瞋心出家儿摧毁代翟电水壶迭韵诗断壁覆拔港督函师矫言惊灰精神恍忽旧坊几赜浚急客邮凌风灵州六师露居论端论友冒功敏绝牛鬼蛇神平莹阡绵千人聚倾酤啓请鋭厉如梦初觉上面上堂是得失悮水落管四平八稳嘶嘶鹔鷞天珍颋颋踢腿铜斤瓦坯五军无声乐瞎忙湘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