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忌言亡国。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茅焦 至前,再拜謁,起,称曰:‘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
“讳亡”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其核心含义为“忌言亡国”,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因忌讳而不愿直面国家衰亡的现实问题。具体解释如下:
出处与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说苑·正谏》中茅焦劝谏秦始皇的典故。茅焦直言:“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强调若忌讳谈论死亡和亡国,反而会导致生存和国家存续的危机。
字义拆解
引申含义
该词常用于警示当权者需正视危机,不可因避讳问题而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体现了古代政治哲学中“居安思危”的智慧。例如《说苑》通过茅焦之口,批评了统治者讳疾忌医的态度。
“讳亡”不仅是语言禁忌现象,更反映了古代治国理念中的深刻矛盾——回避问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一概念对现代管理决策仍有启示意义。
《讳亡》是一个成语,意为隐瞒死亡、不敢明说去世的消息。原指死者的家人或朋友为了掩饰悲痛或避免麻烦而不敢公开宣布死亡的事实。现在也用于指通过隐瞒真相或不敢直接面对现实来逃避问题或困难。
《讳亡》的拆分部首是“言”和“亡”,其中“言”表示“话语”,“亡”表示“死亡”。它由12画组成。
《讳亡》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暂无确切记载。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諱亡」。
古时候,《讳亡》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古代的写法已经不常见。具体古代的写法需参考相关古籍。
1. 他去世已经一个星期了,可是他家人一直在讳亡,没有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2. 这个政府不敢直面问题,总是讳亡实际情况,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1. 讳言:指避讳或隐瞒真相。
2. 讳死:指隐瞒或不敢公开宣布死亡的消息。
3. 讳葬:指隐瞒死者的葬礼或葬在何处的消息。
避言、忌讳、回避、隐瞒、掩饰。
公开、坦率、直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