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谴责惩罚。《墨子·尚同中》:“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韩非子·难三》:“不以姦闻,是异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毁罚”属于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毁”与“罚”的原始义项及典籍用例综合考释。根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通过破坏性手段施加惩戒。
例证:
《墨子·节葬下》:“是以民淫僻而难治,君奢侈而难谏也,以奢侈之君御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节葬毁罚,不可不审也。”
此处“毁罚”指通过废止厚葬习俗(毁)与制定惩戒措施(罚)以整顿民风。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423页;《墨子》校注本。
“毁”通“非”,表诽谤、诋毁,“罚”即处罚,合指因言语中伤他人而获罪。
例证:
《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此三子者,皆怀毁罚之恐。”
文中“毁罚”指因直言进谏反遭诽谤罪名被惩处。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58页;《韩非子集解》。
在礼法体系中,“毁”可指道德层面的否定评价,“罚”则为法律制裁,二者共同构成对恶行的惩戒机制。
例证: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故曰:救之者,省怨罚,修毁罚,以顺天心。”
此处“修毁罚”强调通过修正道德谴责(毁)与刑罚(罚)的尺度以顺应天道。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456页;董仲舒《春秋繁露》校释。
“毁罚”属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复合概念,其核心是“通过贬损性手段(毁)实施惩戒(罚)” ,具体语境中可侧重物质破坏、言语定罪或礼法并治。现代汉语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见于研究典籍。
“毁罚”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古籍和现代解释两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二、古籍出处
三、现代解释
四、使用场景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现代语境中的“严厉惩罚”义项则多见于词典类解释()。
版型飙尘菜骨蟾酥麨虫言鸟迹雕除踧然帝运恩贡法箓犯由牌干具甘肴高蝉观想官着红灯怀刷黄糖黄吻间接骄竪寄拜菫菜计穷途拙祭牲捐命刻罚空誉冷凄凄柳下惠孟阳氓宇奈良时代弄兵搦翰盘货盘魄萍浮汽笛轻縠遒美弃遗权捷驱傩若荪僧伽蓝杀食设营兽害舒惨松凫俗谈摊档套管天雄推延鏬漏渫云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