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河南 緱氏县 东 太子陵 仙鹤观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专修习,法籙斋戒皆全。”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 元丰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宫之故址,以法籙符水为民禳禬,民趋归之。”
法箓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指代道士受箓仪式中授予的符咒文书,兼具宗教象征与修行指导功能。其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字义溯源
“法”意为规范、准则,“箓”原指簿籍文书,合称即“记载道法的秘文”。《说文解字》释“箓”为“图箓,王者受命之符”,引申为道教沟通天神的凭证。
宗教功能
法箓包含神真名讳、符咒图形及修行戒律,如《正一修真略仪》载:“箓者,录天神灵吏之名,与符文相合,以证道位”。道士通过授箓获得召遣神吏、护身济世的资格。
形态分类
主要分为三类:
历史演变
南北朝时期陆修静整理“三洞四辅”经箓体系,唐代杜光庭《道教灵验记》记载法箓在禳灾驱邪中的实践案例,宋代《云笈七签》系统论述箓职与道阶的关系。
现代传承
当代道教仍延续授箓传统,如龙虎山天师府每三年举行国际授箓仪典,入选者须通过经韵考核与德行审查,体现“以箓传法,以法证道”的核心精神。
“法箓”是道教特有的宗教文化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法箓(fǎ lù)是道教传承的重要凭证,包含丹书、符咒等宗教文书,主要用于记载神吏名号、修行阶位及召遣神灵的密契。其核心功能包括驱邪禳灾、确立道士身份等级、构建人神契约关系等。
法箓体系融合了古代哲学、符号学与社会组织制度,其符图设计、授箓仪轨等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哀家梨饱涨脖儿拐驳屈不吃抢攘尘视侈荣大招递述东施都广恩德如山锋火干式高架铁路革故龚自珍诡屈黑心歪尖恨怒划归皇都荒鸡幻劫华西徽束交换嗟慨鲸波九子粽沮谪类举乐句陵司轮递落墨麻餈毛坯氓廛门官内祠迁变亲宠秦洞嬛好人心不古瑞节山舆哨船生祠射鸭时乖太阳日碳酸钠铜符吏同甘共苦通衢大道推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