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结。比喻忧思郁结。涸,通“ 沍 ”,寒气凝结。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心沍涸其不化兮,形凝冰而自慄。”
“沍涸”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ù hé,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水源干涸或凝结,形容因寒冷或干旱导致水流枯竭的状态。其中:
字面意义
多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中河流、井水等因极端气候(严寒或干旱)完全枯竭。例如:“连年大旱,河川沍涸,农田颗粒无收。”
比喻义
在文学作品中可引申为情感或思绪的郁结,如唐代柳宗元《吊萇弘文》中的“心沍涸其不化兮,形凝冰而自慄”,以水凝结比喻内心忧思无法化解。
“沍涸”既可实指自然水源枯竭,亦可虚指情感或资源的凝滞与耗尽。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具体含义,避免与“熯涸”等近音词混淆。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权威词典。
《沍涸》是指寒冷干燥的样子,形容寒冷干燥或水源干涸。
《沍涸》由“氵”(三点水)和“百”(一个盆)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1。
《沍涸》一词的来源与水相关。其中,“沍”表示干涸、冷凝;“涸”指水枯竭。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寒冷干燥或水源干涸的词语。
《沍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沍涸」。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沍涸》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冱凊」。
1. 他在寒冬里等待汽车的时候,感到浑身冷得像《沍涸》的冰块。
2. 这个地区近年来未下过雨,水源已经完全《沍涸》了。
1. 沍然:形容极其寒冷的样子。
2. 涸泽而渔:形容不顾他人利益,从已经干涸的水源中寻求个人收益。
干燥、冷凝、冷冽
湿润、潮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