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通常用金属、木质或塑料制作的长方块,上面有凸起的字母,着墨后印出字来
(1).印刷书籍时所用的一头铸着或刻着单个反着的文字或符号,排版时可以自由组合的方柱形物体。 宋 人 毕昇 发明。 清 代以前均以胶泥、木、锡、铜、铅等材料制成,现代通用的是由铅、锑、锡合金铸成。 明 陆深 《金台纪闻》:“近日 毘陵 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 曹洪奎 《活字排版工艺》第一章第二节:“于是有人创造单个字粒来排成印版,如有了错字,丢句,多字,更改起来就方便了。这种单个字粒称之为活字。”
(2).指灵活运用的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毕罗》:“毕罗注云修食,当作活字。”按,“毕罗”相传是少数民族 毕氏 、 罗氏 所喜爱的一种有馅的面食品(其实不是),于是就用“毕罗”表示这种面点,故为字(词)的灵活运用。
(3).指还在使用的字。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其实,在古书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谈。例如我们翻开《文选》,何以定其字之死活?所谓‘活’者,不外是自己一看就懂的字。”
“活字”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活字指印刷术中可重复使用的单个字模,通常为长方体或方柱形材料(如金属、木质、塑料),表面铸有凸起的反向文字或符号,排版时自由组合成印版。其核心特点是「可移动性」,相较于雕版印刷更灵活高效。
二、历史发展
三、功能特性
四、引申含义 在语言使用中,“活字”可比喻灵活运用的技能或创造力,如成语“活字活用”形容灵活变通的能力。
扩展阅读:活字印刷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文化传播具有里程碑意义,详情可参考《梦溪笔谈》中毕昇泥活字的记载。
活字是指一种可以反复利用的印刷字体,它由单个的铅质或铜质字模组成,用于印刷文字。通过重新排列这些字模,可以制作出不同的文字和句子。
活字的部首是⼿(手部),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
活字最早起源于中国,具体可追溯到公元1040年的北宋时期,由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结合产生了活字印刷。随后,活字印刷技术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和地区。
活字的繁体字为「活字」。
在古时候,「活」字的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在石刻或古代文物中,可以看到其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仍可认出。
1. 印刷业的发展离不开活字技术的突破。
2. 他用活字拼凑出了一篇文章,打印得非常漂亮。
活字铅、活字印刷、活字坊、活字炉、活字库
铸字、铅字、铜字
固定字、木活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