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
(2).辩难诘问。辨,通“ 辩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 元璹 见 頡利 ,责以负约,与相辨詰, 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 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
辨诘是一个由“辨”和“诘”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辨析与追问来探明真相。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辨”指辨别、分析,“诘”意为责问、追问,合指通过逻辑推敲与质询进行是非判别。
在具体使用中,辨诘常出现在学术考辨或司法审讯语境中。例如《清代学者书札文献》记载的“辨诘经义”,即指学者通过相互质询来考证经典文献的真伪。现代法律领域中的“当庭辨诘”,则特指诉讼双方对证据链的交叉质证过程。
该词的近义表述包含“辩难”“质证”等,但更强调通过系统性的逻辑推演达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辨诘与普通争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注重事实依据与理性推导,而非单纯的情绪对抗。在当代学术写作中,学者们常通过辨诘前人观点来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参考资料: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 汉典网“辨诘”词条;3. 国学大师网古籍语料库)
“辨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
查问、查办
指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详细调查和审问。例如《后汉书·范滂传》记载,桓帝派中常侍王甫“辨诘”范滂,即通过审问查办案件。
辩难诘问(“辨”通“辩”)
表示通过辩论和追问来辨析问题,常见于学术或外交场合。如《资治通鉴》提到唐代李元璹与突厥可汗颉利“辨诘”,即通过辩论责问对方违约行为。
如需具体文献例证或延伸探讨,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
百尺杵板书霸统八则北寒带本人鷩鸟不直才林沧浪天痴立冲虚撺怂诞蓐道迹祷赛迭暴顶对方谨風幔棺材穰子汉白玉石好赖狠刚横溃建安体捡括剑龙践校镜面襟义斤欘军阵具设灵丁令郎李阳旅差费蔑蒙漂零屁事歉人怯怜口热潮日道扫门僧残甚口顺感疏少耸拔宿痼天地铁范投梭晚谬舞草毋几痦子袭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