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虎贲的意思、虎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虎贲的解释

[brave warrior] 勇士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书·牧誓序》

详细解释

(1).勇士之称。賁,通“ 奔 ”。《书·<牧誓>序》:“ 武王 戎车三百两,虎賁三百人,与 受 战于 牧野 。” 孔 传:“勇士称也。若虎賁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战国策·楚策一》:“虎賁之士百餘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山。”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虎賁”:“谓《牧誓》之‘虎賁’为虎賁之卒,非《周礼·夏官》‘虎賁氏’之官,故非‘百夫长’也。‘三百人’当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两’而误。”按, 王 说是。《孟子·尽心下》作“虎賁三千人”。

(2).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賁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 汉武帝 时置期门。 平帝 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 唐 始废。

(3).星名。在狮子座。 唐 人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作“武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虎贲”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释:

一、词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虎贲”本义指“如虎奔逐般勇猛的武士”,《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称勇士、武士”,特指帝王身边精锐的近卫军。《现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其引申义为“勇猛善战的军队代称”,常见于“虎贲之士”“虎贲军”等历史语境。

二、历史语义演变

据《辞源》考证,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记载的“虎贲氏”官职,属周代宫廷护卫体系,取义“若虎之奔走逐兽”,后发展为秦汉时期“虎贲中郎将”等军事职衔。唐宋之后,“虎贲”逐渐脱离具体官职,成为勇猛军队的泛称。

三、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军事制度史》中,“虎贲”被解析为双重文化符号:既象征“军事威慑力”(如《尚书·牧誓》载武王伐纣率“虎贲三百人”),亦承载“忠勇护卫”的精神内涵,常见于古代碑铭、诗词中对将士的褒扬。

注:本文释义综合引证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源》(修订本)、《中国军事制度史》(中华书局)等权威辞书及学术著作。因相关机构未开放电子版词典链接,此处暂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虎贲”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虎贲”读作hǔ bēn,本义指勇猛如虎的战士,源自《尚书·牧誓序》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虎贲三百人”,形容他们如猛虎般冲锋陷阵。该词中“贲”通“奔”,强调战士的迅猛与无畏。

二、历史背景与职能

  1. 军队与官职
    虎贲最早是天子禁卫军的称号,始于周朝。《周礼》记载“虎贲氏”一职,负责护卫国君、守卫王宫及城门,后演变为“虎贲中郎将”等官职,至唐代废止。
    例如,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的三千虎贲军以少胜多,成为奠定周朝统治的关键力量。

  2. 九锡赏赐
    汉代起,“虎贲”被纳入“九锡”制度,作为皇帝赏赐功臣的荣誉之一,象征对军事权威的认可。

三、其他引申含义

四、文化影响

虎贲军作为精锐部队的代称,后世常以“虎贲”比喻骁勇善战的军队或将领,如成语“虎贲之士”。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笆竹奔窜表头不孝之子歹意黨部地秤顶桩第三产业斗抟对内扶乩赶急高才疾足庚甲供月儿龟緺鬼鬼魆魆贵腾归志号型黑牛儿怀私混殽犍椎娇黄夹纾金镮金瑞瑾瑶近忧寄生虫科贬趷蹬困殆灵璧鸾衾某个幕官闹花灯攀高接贵剽攘贫贱骄人恰便似钱财前拒轻孤青蓼鹊鹊娆害荣顾刷鍊松明炬素鱼龆耋铜竟头巾戒线鸡写官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