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挟策的意思、挟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挟策的解释

亦作“ 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挟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1. 勤奋读书
    本义指手持书册,引申为勤奋学习。出自《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策)读书。”。宋代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中“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也沿用此意,强调读书治学。

  2. 胸怀计谋或建议
    引申为怀有策略、谋略。明代宋濂《桂氏家乘序》提到“挟策以干诸侯”,指周代季桢兄弟以谋略游说诸侯。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书生挟策成何济”则暗含对空有计谋却难施行的感慨。

  3. 持鞭奔走或行动
    字面意为持鞭驱马,后比喻积极行动或奔波。唐代蒋防《霍小玉传》中“追风挟策”形容媒人鲍十一娘四处奔走撮合姻缘。明代汤显祖《紫箫记》中“挟筴追锋”亦取此意。

其他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庄子》、苏轼诗作及明清文献用例,覆盖文学、历史等多领域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二

挟策的意思

挟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汉字分别是“挟”和“策”。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夹杂着计策,指的是暗中使用计谋或手段。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挟”字的部首是手,它由8个笔画组成;“策”字的部首是竹,它由12个笔画组成。

来源

挟策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出自《韩愈集序》:“世情薄似纸,人情薄似纱,世情薄似纸,人情薄似纱,薄纸儿要挟肯留人前,薄纸儿要挟肯留人前,留连恐主父。”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很脆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很薄弱,只有运用一些计策或手段,才能在世间留下一些痕迹。

繁体

挾策(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挟”写作“夹”,“策”写作“筴”。

例句

1.他总是挟策而行,让人难以捉摸。

2.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常常挟策诱导他人。

3.他认为只有通过挟策才能解决这个困难。

组词

挟持、策划、计策、挟带、携带、挟持、挟持等。

近义词

谋略、计策、计谋、策略、诡计。

反义词

真心、坦诚、真诚、诚意、开诚布公。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