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挟策的意思、挟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挟策的解释

亦作“ 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挟策"是汉语中具有双重释义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代典籍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释义,该词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一、手持简册(本义) 指手拿书籍的行为状态,常见于描述勤学场景。该释义源于《庄子·骈拇》"挟策读书"的典故,其中"策"特指竹简制成的典籍。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中"得书偕蠹简"的描写,可作为该词本义在诗词中的延伸运用佐证。

二、怀持计谋(引申义) 由具象持书动作引申为抽象的策略运筹,常见于政论与史籍。此用法可见于《战国策·秦策》"挟策而临诸侯"的记载,描述谋士游说诸侯时携带治国方略的状态。宋代陆游《秋夜读书》"胸中万卷书,老去挟奇策"的诗句,则体现了该词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演变过程。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在线版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学术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挟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1. 勤奋读书
    本义指手持书册,引申为勤奋学习。出自《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策)读书。”。宋代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中“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也沿用此意,强调读书治学。

  2. 胸怀计谋或建议
    引申为怀有策略、谋略。明代宋濂《桂氏家乘序》提到“挟策以干诸侯”,指周代季桢兄弟以谋略游说诸侯。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书生挟策成何济”则暗含对空有计谋却难施行的感慨。

  3. 持鞭奔走或行动
    字面意为持鞭驱马,后比喻积极行动或奔波。唐代蒋防《霍小玉传》中“追风挟策”形容媒人鲍十一娘四处奔走撮合姻缘。明代汤显祖《紫箫记》中“挟筴追锋”亦取此意。

其他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庄子》、苏轼诗作及明清文献用例,覆盖文学、历史等多领域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盦酒安乾白骨精阪泉氏半途裨衣不堪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敌意外楚野逮鞫丹节倒曹浮圆子皋兰公断弓衣钩深致远姑舅汗牛充栋函丈横起恢论回讬剪截近瞅子警惠矜彊襟兄局顿橘露宽打窄用狂奔类出磊浪不羁儽儽吏人买红尼首辟称毗沙乾昧千秋万代齐鸡开府齐梁焭焭穷阴取样僧王申讨矢如雨下甩发素馆汤火蹚将塔什干亡以文殊院枵腹终朝下饮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