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人采用 朱熹 《通鉴纲目》体例编写通史,於“纲目”、“通鉴”各摘一字,称为纲鉴。如 明 王世贞 《纲鉴会纂》、 袁黄 《袁了凡纲鉴》, 清 吴乘权 《纲鉴易知录》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谕天下读书士子》:“惟喜读古文纲鑑,每得有忠真节义之句,便念念不忘,究不解所谓文法也。”
纲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史学内涵的复合词,由“纲”与“鉴”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代以纲目体编纂的史书,尤指简明通史著作。以下从词义、源流及文化价值三方面详释:
本义为渔网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主干或要领。在史书中指以简练文字概括历史大事件或核心脉络,形成清晰条理。
本义为镜子,引申为对照、借鉴。史书以“鉴”为名,寓意“以史为镜”,供后人反思兴衰得失。
指采用“纲目体”编纂的史书:以“纲”提纲挈领简述史实,以“目”补充细节。此类著作兼具简明性与系统性,如《纲鉴易知录》即为典型代表。
纲鉴语言简练、条理清晰,突破正史艰深壁垒,成为传统社会历史启蒙的核心读物。
通过史实评点贯彻儒家伦理,如强调忠君、节义等价值观,发挥“惩恶劝善”功能。
书名中“鉴”字凸显其资政意义,为统治者提供前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释“纲鉴”为“明清人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通史,于‘纲目’‘通鉴’各取一字,称为纲鉴”。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第9卷第112页。
分析纲目体对传统史学通俗化的推动作用,指出《纲鉴易知录》在民间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第5章第3节。
评述多部纲鉴类著作,强调其“举要治繁,便于初学”的编纂价值。
来源:中华书局整理本,2003年,史部编年类提要。
“纲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代特定类型的史书,也包含抽象的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抽象含义
泛指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或经典,常用来形容值得效仿的榜样。
起源与体例
明清学者沿用朱熹《通鉴纲目》的编年体例,融合“纲目”与“通鉴”特点,形成纲鉴体史书。其特点为:
代表著作
内容与影响
纲鉴类史书多从盘古开天地写起,涵盖历代兴衰,语言通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曾提及士子阅读古文纲鉴的现象。
“纲鉴”既是对经典典籍的统称,也特指明清时期以纲目体编写的通史著作。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清晰的纲目结构,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与治学范式。
庵薆闇穆白日衣绣崩溃标质禀词殡埋鄙塞超忽宠辱不惊踳驳出头椽儿先朽烂代漏龙地轮顶逆短外套高骧割肉饲虎寒酸落魄荷盖鸿仪校测矜眩迥旷九馗壳子哭灵拦路抢劫辣丝丝镰尾笠蓑猫头鸟面问魔媪末照曩怀溺惑怕死贪生鹏游蝶梦偏行骞飞琼林秋残人元濡口扫把森竖生料神虵松棚襚衣讨开点推逊蜕演亡鹿无苦相授先行官骁鸷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