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大麦》﹝集解﹞引 陈承 曰:“穬麦,今人以似小麦而大粒,色青黄,作麪脆硬,食多胀人, 汴 洛 河北 之閒又呼为黄稞, 关中 一种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专以饲马,未见入药用。然大、穬二麦,其名差互。今之穬麦似小麦而大者,当谓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似小麦而矿脆者,当谓之穬麦,不可不审。”
“黄稞”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huáng kē,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黄稞是麦类作物的一种,属于大麦的变种或近缘品种。其颗粒较大,颜色呈青黄色,磨粉后制成的面食质地脆硬,但食用过多易引起腹胀。
历史文献记载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穀一·大麦》中引用陈承的记载,提到黄稞在汴洛(今河南洛阳一带)、河北等地的称呼,并指出其与穬麦、青稞的差异:穬麦颗粒类似小麦但更大,而青稞颗粒较小且颜色偏青,主要用于饲马。
地域分布与用途
黄稞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如河南、河北、陕西等),历史上可能作为粮食作物或特殊用途的原料。与青稞不同,黄稞更偏向食用,而青稞在关中地区则多用于喂养马匹。
名称辨析
需注意“黄稞”与“青稞”“穬麦”的区分:三者均属大麦类,但形态、颜色及用途存在差异。黄稞因颜色和特性得名,可能与某些地方品种或传统分类方式相关。
总结来看,黄稞是古代对特定大麦品种的称呼,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现代已较少使用这一名称。
黄稞是一种具有高蛋白、高纤维的谷物,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食之一。它的拆分部首是禾和木,总计12笔。黄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西藏和青海等地传统的农作物之一。黄稞的繁体字为黃稞,其写法在形状上与简体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黄稞的汉字写法为“黃嗟”。这种写法在形状和字体上与现代写法有所区别,但仍具有相同的意义。古时候的人们把“黄稞”的字义描述为一种高蛋白、高纤维的稻谷。
1. 在西藏,人们常常用黄稞制作面食来丰富他们的餐桌。
2. 黄稞是高原地区居民的主食,供应丰富的营养。
1. 黄稞酒:用黄稞发酵制成的酒,是西藏地区的传统饮品之一。
2. 藏式黄稞:以黄稞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传统藏族菜肴。
3. 黄稞面:用黄稞加工制作的面食。
黄稞的近义词有:青稞、高原谷物。
黄稞的反义词是不易消化、高糖分食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