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曲期的意思、曲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曲期的解释

共同的约定。《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梁启雄 简释:“曲期,言要约之周徧。” 章炳麟 《辨诗》:“后世字书既已乘离,而好破碎妄作,其名不经,雅俗之士,所由以造辞为戒也。若其明达雅故,善赴曲期,虽造辞则何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曲期"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共同约定之事"或"经过商议确定的期限",属于早期汉语书面语的约定性表达。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早可追溯至《礼记·曲礼》注疏文献,郑玄注"曲谓屈曲期会"时引申为"众人折衷商定的会期"。

从构词法分析,"曲"在此处取"曲折协商"之意,体现商议过程的周折;"期"则为"约定时限",二字组合形成偏正结构,强调通过协调达成的共识性时间节点。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该词在契约文书中多用于表示"经多方协商确认的履行期限"。

现代语境中,"曲期"主要作为历史文献研究术语存在。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盟会、契约中特指经反复商议确定的共同遵守期限,区别于单方规定的期限"。例如《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年"葵丘之会"的盟约文献中"曲期三月"即指诸侯共同约定的三个月盟誓有效期。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当代工具书中未被收录,属于典型的文言遗存词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建议,现代使用时应注明"古代特定语境下的约定时限"以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

“曲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主要含义:共同的约定

  1. 出处:源自《荀子·正名》:“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 学者梁启雄解释为“要约之周遍”,即广泛认同的约定()。
    • 章炳麟在《辨诗》中进一步引申,强调语言表达需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
  2. 用法
    多用于描述语言、文化或社会行为中需要遵循的共识性规则,例如:“善赴曲期”指善于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


二、其他解释:拖延、迁延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曲期”解释为“拖延时间”,认为“曲”表弯曲、迁延,“期”表期限。但此说法缺乏古典文献支撑,可能为现代误读或引申义()。


三、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原文或语言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挺立晻莫比度簸扬糠粃不物螬行层层深入肠套叠遄流触点大个子诞圣得神帝义度关繻杜邮丰功懿德風信旗赶到沟漊诃叱化涂嘉鲂狡乱鲸工船旧邦酒中趣拘钤襕裙棱棱砺砺连质临危致命蛮土茂绩美声内地凝噎谦下乞告乞盟确指容长脸融会宂糜散学僧伽彼舍己救人神拳奢溢视阈泰极探事廷寄图卷猥地魏两乌弓无济于事误植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