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的约定。《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梁启雄 简释:“曲期,言要约之周徧。” 章炳麟 《辨诗》:“后世字书既已乘离,而好破碎妄作,其名不经,雅俗之士,所由以造辞为戒也。若其明达雅故,善赴曲期,虽造辞则何害?”
“曲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出处:源自《荀子·正名》:“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
用法
多用于描述语言、文化或社会行为中需要遵循的共识性规则,例如:“善赴曲期”指善于遵守共同的语言规范()。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曲期”解释为“拖延时间”,认为“曲”表弯曲、迁延,“期”表期限。但此说法缺乏古典文献支撑,可能为现代误读或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原文或语言学专著()。
《曲期》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某人因为期望某事发生而焦急不安。
《曲期》拆分为:曰(日字旁)+ 匕(勺字底)+ 曰(日字旁)+ 匕(勺字底)+ 讠(言字旁)。
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曲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礼尚往来,曲(待)人以言。”这句话中的“曲(待)”渐渐演变为了“曲期”,意思也渐次扩展开来。
在繁体字中,《曲期》保留了同样的形状和意思。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曲期》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书写的方式更加繁琐而已。
1. 他急得连续曲期三天,终于得到了心爱的礼物。
2. 在等待面试结果的时候,她曲期地在家里来回悠闲。
曲期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常见的组词有:
1. 曲意:形容故意迁就他人,表示讨好。
2. 曲解:指错误地解释或理解某事物。
与曲期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忧心忡忡:形容心情焦虑,忧心忡忡地期待。
2. 焦急万分:意思是非常焦虑和不安地等待。
与曲期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泰然自若:指心情平静,毫不操心。
2. 安心等待:意思是耐心等待,没有着急和焦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