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黄爵”。1.鸟名。雄鸟上体浅黄绿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黄。雌鸟上体微黄有暗褐条纹。鸣声清脆,饲养为观赏鸟。《周礼·夏官·罗氏》“罗春鸟” 汉 郑玄 注:“春鸟,蛰而始出者,若今 南郡 黄雀之属。”《文选·张衡<西京赋>》:“翔鶤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 薛综 注:“青鸟黄雀,皆小鸟。” 晋 张协 《七命》:“晨鳬露鵠,霜鵽黄雀。”
(2).《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时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辞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 汉 家象。华不实,继无嗣也。 王莽 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此以“黄雀”比喻 王莽 ,后比喻得志之小人。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黄雀徒巢桂, 青门 遂种瓜。”
(3).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文选·刘桢<赠从弟>诗》:“於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李善 注:“黄雀,喻俗士也。”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紫鸞无近远,黄雀任翩翾。” 仇兆鳌 注:“朝謁不预,则起居自适,亦何羡章署之荣乎。所以黄雀卑飞,唯知旧学,而紫鸞高举,端属明公矣。”
黄雀是汉语中具有多重释义的常见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鸟类学定义 黄雀指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的小型鸣禽,学名Spinus spinus。其体长约11厘米,雄鸟头部至背部呈黄绿色,翼部有鲜亮黄色斑纹,喉部黑色。《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一种羽毛黄绿色的小鸟,叫声清脆」。
二、文化象征意义 古代文学中,黄雀常被赋予隐喻色彩。如《诗经·小雅》记载「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汉代《说苑·正谏》引申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比喻目光短浅者忽视潜在危机。《汉语大词典》收录该物种时强调其「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机警与隐患双重意象」。
三、方言与民俗指代 在吴语区部分方言里,「黄雀」可代指稻谷成熟时群聚的麻雀,《中国民间谚语集成》记录有「八月黄雀飞,白米堆成山」的农谚。闽南地区则存在以竹篾编织黄雀造型的祈福工艺品,见于《闽台民俗器物图鉴》。
以下是“黄雀”一词的详细解释:
黄雀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学名Carduelis spinus,又称黄鸟、金雀。体长约12厘米,雄鸟以鲜黄色翼斑、腰部和尾基为特征,雌鸟体色较暗淡且带有灰绿色条纹。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栖息于山林、平原,以植物种子为食。
黄雀因鸣声清脆且易驯养,自古为观赏鸟。可训练表演杂技,如“叼签”“开箱”等传统项目。
以上内容综合了生物学特征、文化内涵及历史典故,如需进一步了解分布或诗词引用,可查阅来源网页。
百废具作办取板题嬖色博地茶神池鱼之虑德意颠米弟佗董劝发凡起例封锁沟赅洽高尔夫球运动馆丈估评横行天下猾稽黄梁一梦懽呼虎魄嘉菜叚借江防加食界满机静寂寥勑使拦羊老硬料堆轹古霖乱鸾鸣罗掘满望媚笔勉勖闵乱思治难极宁底挪借凭居琵琶别弄匹庶强颜欢笑骞骧乞力衢路上桩食盒噬啮私情密语颂平擿埴索涂往数向壮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