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turbed;alarmed] 惊慌不安的样子。也作“皇皇”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惊恐匆忙,心神不定。《列子·杨朱》:“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餘荣;偊偊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明 陶叶 《闻孔樵岚营北海书院柬之》诗:“先贤但有迹,未可使沦亡。况君为其后,安得不遑遑。” 孙犁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在当时,一本《前传》,已经迫使我几乎丧生,全家遑遑。”
“遑遑”是一个形容词,多用于书面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惊慌不安
强调因焦虑、恐惧而心神不定。例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何如此心神不宁,想要去往何处?)
此处的“遑遑”表达了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不安。
匆忙不定
指因忙碌或压力而奔波劳碌的状态。如成语“栖栖遑遑”描述人忙碌不安、四处奔波,例如:“她整日栖栖遑遑,忙于工作与家庭。”
通“惶”,含恐惧义
古汉语中“遑”与“惶”相通,如《三国志》记载“侍坐者莫不遑遽”,这里的“遑”暗含恐惧慌张之意。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如“遑论”“不遑多让”),可参考《汉语辞海》或汉典等来源。
《遑遑》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空虚、虚无、空荡荡、无所羁系的意思。
《遑遑》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和「重」。
「辶」是行走的意思,作为部首时表示与行走或运动有关的意义。
「重」表示重复、庄重的意思。
《遑遑》共有15个笔画。
《遑遑》最早被记录于《诗经·皇风·小雅》中的《将仲子》一篇,用以形容人的状态和心境的空虚和无所依赖的状况。
在繁体字中,「遑遑」字保持相同的拆分和意思。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遑遑」字除了保持相同的拆分和意思外,一些字形可能有细微的差别。
1. 心情遑遑,无法集中注意力。
2. 一片荒凉的土地,遥看十分遑遑。
3. 他伫立在窗前,眼神遑遑地望着远方。
遑急、悠遑、遑论、坟茔遑辞、遑瞻诧异
空虚、空荡、虚无、寥寥
扎实、充实、实在、踏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