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孤的意思、公孤的详细解释
公孤的解释
公,三公;孤,少师、少傅、少保。泛指重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卷一:“天子每日常朝,但有公孤无诸侯。”
词语分解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 孤的解释 孤 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
专业解析
"公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中的最高级官职组合,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公孤"是"三公"与"三孤"的合称,代表周代至明清时期官僚体系的最高等级官员。
- 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制),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汉制),为天子辅佐重臣。
- 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地位仅次于三公,负责协助三公处理政务。
二、历史沿革与职能
- 周代起源
三公三孤制度始见于《周礼》,是周天子为强化中央统治设立的核心官职,职责涵盖教化、军事、监察等国家要务。
- 秦汉演变
秦朝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代延续此制,三公直接参与决策,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三公典调阴阳,理四时"。
- 隋唐以降
隋唐后三公逐渐虚衔化,宋明清时期演变为荣誉性加官,但"公孤"仍象征官员最高品阶,如明代正一品官多授三公衔。
三、地位与象征意义
- 政治地位:公孤位列百官之首,享有"坐而论道"的特权,见帝王可不跪拜。
- 文化象征:被视为"帝王之师",代表道德与学术权威,如《尚书·周官》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
- 制度影响:其名称与职能深刻影响东亚官僚体系,如朝鲜王朝的"三公"(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即仿此制。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当代汉语中"公孤"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古代制度论述中,如:"明代公孤多为勋戚重臣虚衔"(《中国古代官制史》)。
参考来源
- 《周礼·地官司徒》(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网络扩展解释
“公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公孤”由“公”和“孤”组合而成:
- 公:指“三公”,即古代最高官职(如太师、太傅、太保);
- 孤:指“少师、少傅、少保”,地位次于三公的辅政重臣。
合称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或权臣,常见于历史文献中。
二、历史用法与例句
- 清代文献引用:
-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
(意为:盛世时贤才担任公孤,治世时贤才任普通官职。)
- 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天子每日常朝,但有公孤无诸侯。”
(描述天子朝会时仅有公孤重臣在场。)
三、其他可能的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2)提到“公孤”可解为“在公众中感到孤独”,但此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四、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描述古代政治结构或重臣地位,日常使用较少。如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泛指重臣”的经典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本字徧观博学多识茶托澈骨出降村田眼黕點达子德容言功动心怵目而立芳蔬园反魂香沟陌诂释蚝油花红柳緑慧剑奖项建造洊擢燋然鸡斯倦程开炮刊镂科比狼窜冒牌货拿追黏惹鸥闲朋辈偏旁扑打葡萄潜形匿影桥涂起床轻断青油灯麴尘罗荣齿润色十二指阳收勘鼠印宋锦簑衣踏猪车题红涂苏畏谨温莹香币乡镇先室下三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