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土地已荒圮,但还须按户籍摊派折实征敛的赋税。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荒白》:“赋税中有荒白米,盖以抛荒田地无可办纳之粮;又或田地滨江坍塌,而会计原额之数必不可少,故计荒地所宜纳者,摊派於实徵田地之中,减半以徵,如每米一石加荒白米若干是也。”
“荒白米”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与古代赋税制度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指土地已荒废或坍塌,但官府仍按户籍强制征收的赋税。该词由“荒”(土地荒芜)和“白米”(代指赋税形式)构成,反映了古代苛税现象。
明代文献《客座赘语》记载,当田地因抛荒或自然灾害(如江岸坍塌)无法耕种时,政府仍按原户籍登记的田亩数征税,导致百姓需缴纳“无产之税”。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税制的僵化性。
部分词典(如)将其引申为“无价值之物”,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注: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常见于研究古代税制的文献中。
《荒白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没有经过加工或处理的稻谷,既没有去壳也没有磨制,颗粒呈现出白色,没有光泽。
《荒白米》这个词的部首是艹,总共有11个笔画。
《荒白米》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时代。在古代,人们种植稻谷后需要进行去壳和磨制,从而使其变成可食用的大米。而未经过去壳和磨制的稻谷就被称为荒白米。
《荒白米》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荒白米」。
在古代汉字中,荒白米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大致上仍然表达着同样的意思。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查阅古代文献。
1. 这些粮食储备中的大部分都是荒白米,我们需要加工它们以便食用。
2. 农民将稻谷晒干后留下的就是荒白米,需要经过耕种才能变成香喷喷的白米。
荒谬、荒废、白花花、大米、稻谷
荒废、未加工的大米、未磨制的稻谷
精加工的大米、白花花的大米、磨制的稻谷
盎溢北戴河笔债逼帐逋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长古除幕大发慈悲骀背鹤发倒挂金钟蹬梯放甲坊中语副産物杆弓鬼国含嗔红花坏陈灰失失架逃近视眼蠲痾闚园雷厉风飞里鄽离歌六务六欲天毛口妙楷闹情绪内匮凝正尼邱乞措大起弄器数鹊巢鸠居忍事热中人色数儿生变射亲社饮视事索飨贪杀贪位特迁天垓通时达务同字屯啸未知数文修武备晤歌骛驶邪路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