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正明达。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之二:“坦然公明,故不私贤否之实。”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司勋郎中》:“故为是官者审察功状与司封,通决於尚书,非公明而练习者不足以与兹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剖断亦甚公明。”
(2).复姓。 春秋 时 鲁国 有 公明仪 。
“公明”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均体现了公正与明察的特质:
公正明察
指处事公平无私、洞察分明。其中“公”取《说文解字》“平分也”之本义,引申为无私;“明”取《说文》“照也”之本义,引申为明辨是非。合称形容人明辨事理、不偏不倚的品格。
例:
《荀子·不苟》云:“公生明,偏生暗。”
《汉书·贾谊传》载:“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复姓来源
作为姓氏,“公明”源于春秋时期鲁国公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鲁国公族大夫公明贾(见于《论语·宪问》)以先祖字为氏,形成复姓“公明”,后简化为单姓“公”或“明”。
《汉语大词典》
释“公明”为:“公正明达。亦指复姓。”并引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佐证其姓氏渊源。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修订本)
强调其形容“公正无私,明察事理”,并举《后汉书·王龚传》“公明之称,著于远近”为例证。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文献用例
在传统伦理中,“公明”与“廉洁”并称(如《周礼·天官》六计“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成为官员品行的核心标准。明清时期“公明廉威”四字常题于衙署,彰显为政准则。
参考资料:
“公明”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文献和词源分析如下:
公正明达
指为人处事公正无私、明辨是非。这一含义源自古代文献,如:
复姓
春秋时期鲁国的姓氏,历史人物包括:
岸头巴俚倍心财择常山舌秤铊虽小压千筋打花鼓地洞恩怀飞猱高出一筹割剥恭敬嘿喻横针不拈,竖线不动画棰箭竿谏珂接脚金华腿尽责攫夺聚观句就峻酷骏马换倾城局戚慷慨赴义瞌铳老头巾乐妓流转税木猫俳儛牵挽气勃勃啓碇青泖庆士湫室攘掊戎秩柔肕三角眼呻嘶使弊幸侍读博士时见史佐爽黠速快探覩条载通爽枉渚晩禾乡俗枭散小妖精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