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衰绖的意思、衰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衰绖的解释

(1).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左传·僖公十五年》:“ 穆姬 闻 晋侯 将至,以 太子罃 、 弘 与女 简璧 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十年》:“ 陵阳侯 丁綝 卒,子 鸿 当袭封,上书称病,让国於弟 盛 ,不报。既葬,乃挂衰絰於冢庐而逃去。” 章炳麟 《封建考》:“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座为像,朝夕拜奠,不制衰絰。”

(2).穿丧服。《礼记·杂记下》:“三年之丧,如或遗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絰而受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父母诸弟,衰絰到来迎丧。”《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交趾国 王遣使者十二人衰絰致祭,使者号泣震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如不得不为有血之破坏乎,吾衰絰而哀之。”

(3).谓居丧。《左传·定公九年》:“ 子明 谓 桐门右师 出,曰:‘吾犹衰絰,而子击鐘,何也?’右师曰:‘丧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己衰絰而生子,余何故舍鐘?’”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衰绖中行嘉礼》:“按衰絰之中,举行吉礼,此世俗权宜之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衰绖"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丧服制度的专有名词,由"衰(cuī)"和"绖(dié)"两个部分组成。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此词特指古代丧礼中穿戴的粗麻布丧服与麻质腰带、头带的组合装束。

从构词法分析,"衰"本指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上衣,其形制为剪裁不缝边的粗陋外衣;"绖"则包含首绖(头带)和腰绖(腰带),均以苴麻编织而成。《礼记·丧服小记》记载,衰绖的穿着需遵循"斩衰""齐衰"等五服制度,不同亲疏关系对应不同质地的麻料和穿戴时长。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记载晋文公在战争期间穿染黑的丧服出征的史实。《周礼·春官·司服》系统记载了衰绖制度,规定"大丧,共其复衣服、衰绖之属",表明其作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中,"衰绖"作为历史词汇仍保留在古籍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在当代主要应用于古代礼制研究、经学考证及历史文献解读等学术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衰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丧服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衰绖”(读音:cuī dié)是古代丧服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引申含义

  1. 指代丧服
    古人以“衰绖”代指整套丧服,如《礼记·杂记》提到“主人衰絰而受之”,即穿着丧服行礼。
  2. 表示居丧行为
    如《左传·定公九年》中“吾犹衰絰”,意为仍在服丧期间。

三、常见误读

四、文化背景

“衰绖”体现了古代“五服制度”中对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通过服饰细节表达哀悼等级,是儒家礼制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可查阅《仪礼》《礼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恫奥美百户傍施包产被边菜肠漕仓草贤谗贼出生从谏盗颉道徒电极断响匪兵盖臧过步锢职汉区合冻合页惶促还元尖滑骄慢挤进今分惊愧九背向九运橛守成规跨年度镭射气冷呵呵廉贞笼统鸾吟凤唱论秀冒越扪参历井辟鸡潜苞前古未有轻淳七十钻捎信饰边石渠蒜发岁登锁心童耋万汇蜿蜷乌苏里江岘首碑宪象写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