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癥瘕积聚等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荆三棱》﹝释名﹞引 苏颂 曰:“三棱,叶有三棱也。生 荆楚 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他。”
“荆三棱”一词有两种不同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基本属性
荆三棱为莎草科植物荆三棱(学名:Scirpus yagara)的干燥块茎。别名包括京三棱、泡三棱、三棱草等。
药用功效
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主治癥瘕积聚(腹中结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可配伍其他药材治疗痃癖(胁下坚块)等症。
分布与采集
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湖北、河南等地,秋季采挖块茎,去除须根后晒干入药。
指代人的性格刚毅坚定,如荆棘般坚韧、棱角分明,象征不畏困难、坚持信念的品质。
例句:
“他性格如荆三棱,面对挫折始终不退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相关中医药典籍或成语词典来源。
《荆三棱》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刚强、刚直,不易被干扰或改变决定的意志。
《荆三棱》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其中“草”字的部首是“艹”,它有六画;“三”字的部首是“一”,它有一画;“棱”字的部首是“木”,它有九画。
《荆三棱》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驰名策士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他的为人刚正不阿,有时甚至刚愎自用,因此人们常用“荆三棱”来形容他的性格。
《荆三棱》的繁体字是《荊三棱》。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草字的形状与现在相似,但“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一”字是由三个横折一的形状组成,而“棱”字则比现在的简化了,由“木”字的每一笔都用横折一的形状来替代。
他的性格如同荆三棱一般,坚定得很,不容易被影响。
1. 荆棘:指荆树上长出的棘刺,形容环境、条件等十分艰苦或有困难。
2. 三权分立:党政军“三权分立”的原则是指权力分别为党、政和军三大机关所独立行使。
3. 棱镜:指能把一束光分离成几种颜色的三棱体形的透明物体。
近义词:坚毅、刚正、刚强、刚烈
反义词:优柔寡断、懦弱、脆弱、柔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