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谒的意思、候谒的详细解释
候谒的解释
等候谒见。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一:“ 余儔 ……吾乡诗人也。 章泉先生 雅爱之,作书,使袖访 韩仲止 ,及门,候謁甚久。”
词语分解
- 候的解释 候 ò 等待:等候。候车室。候选人。守候。候补。候场。候审。候诊。 看望,问好:伺候。问候。 时节:时候。气候。候鸟。候虫。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候儿。症候。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
- 谒的解释 谒 (謁) è 拜见:谒见。拜谒。进谒。 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请求:谒归。谒医。 名帖:“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 掌管晋见的近待。 '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候谒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候”与“谒”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等候拜见或等候接见,常用于描述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求见者对尊贵者的恭敬等待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构词分析
- 候:本义为“守望、观察”,引申为“等待、问候”。《说文解字》释“候”为“伺望也”,强调在特定场所或时间守候。
- 谒:指“禀告、陈述”,后特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礼记·曲礼上》载“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适者曰:‘某固愿见。’”郑玄注:“谒,告也。”可见其表恭敬求见之义。
二者组合为并列结构,共同强化“恭敬等待拜见”的行为内涵。
二、本义与典型语境
“候谒”指在特定场所(如府邸、官署外)等候通报名帖并获得接见的过程,常见于古代官场与礼制场景:
- 官场礼仪:下级官员需提前至上级官署外等候,如《汉书·张释之传》载“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释之免冠顿首谢曰:‘臣愚以为……’”(虽未直用“候谒”,但生动体现臣子等候奏对的情境)。
- 士人拜谒:文人求见名士或权贵时,常需递帖候传。如唐代举子“行卷”时于权贵门房“候谒”,以期获得荐引。
三、用法特征与文化内涵
- 礼仪性:强调对尊卑秩序的遵从,需遵循“投刺(递名帖)→ 等候 → 引入 → 拜见”的流程。
- 被动性:凸显求见者的谦卑姿态,其能否被接见取决于对方意愿,如《后汉书·逸民传》载高士严光拒绝光武帝召见,“隐身不见,帝令以物色访之”。
- 时间成本:等候时间长短反映身份差异,如白居易《初授拾遗》诗“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隐含官员凌晨即需“候谒”宫门的制度。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流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可见于历史文本研究或仿古语境。其核心行为(如预约等待、恭敬求见)仍存在于当代社交礼仪中,但“候谒”一词的封建等级色彩已被淡化。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礼记译注》(中华书局)
-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网络扩展解释
“候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候谒(hòu yè)指等候谒见,即等待拜见地位较高或尊贵的人。该词由“候”(等待)和“谒”(拜见)组合而成,强调在正式场合中等待会面的过程。
二、单字解析
-
候
- 本义为等待(如“候车”“稍候”);
- 引申为问候(如“致候”“敬候起居”);
- 也可指时节(如“气候”“候鸟”)。
-
谒
- 指正式拜见(如“拜谒”“谒见”);
- 也可表示到陵墓致敬(如“谒中山陵”)。
三、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一:
“余俦……吾乡诗人也。章泉先生雅爱之,作书,使袖访韩仲止,及门,候谒甚久。”
此例描述了诗人余俦受推荐后,在韩仲止门前等候谒见的情景。
四、相关词汇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或词语演变,可参考《游宦纪闻》等文献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骜骜摆磨不伐橙韲嗔视出空慈谟刀砺彫弓吊铺顶头子断编断魂对越芳春飞征干凌贵贱古终好模好样红绒虹伸麾幢胡桐极果尽规禁脔开司米克歼口哦来龙去脉累累如珠联臂凉凉踽踽流娼龙轩龙夷门下省南关墙东隐潜水启户碕角齐司封俅人热锅炒菜桑中生水省题屎橛市买丞腾名体力劳动吐词王极尾大响钞精银衔玉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