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门下省的意思、门下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门下省的解释

亦省称“ 门下 ”。官署名。 后汉 谓侍中寺。 晋 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 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 承其制。 唐 龙朔 二年改名东台, 咸亨 初复旧称, 武则天 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 初复旧称, 开元 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 因之, 元 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文旨仰扬,詔付门下。侍中 何偃 以其词不逊,启付南臺,又坐免官。”《隋书·百官志上》:“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门下》:“门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门下二字,此制盖自 唐 已然。 傅亮 《修张子房庙教》,首曰纪纲, 唐 吕延济 注云:纪纲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犹今出制首言门下是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门下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机构,其名称与职能随朝代演变而有所调整,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机构性质与起源

  1. 侍从谏议机构

    门下省源于秦汉时期的“侍中寺”,最初为皇帝近侍顾问机构,负责文书传递、献替谏诤。魏晋时期正式定型为独立部门,南朝时始称“门下省”。

  2. 三省制核心之一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共同构成中央最高政务中枢,掌审议、驳正与封还诏令之权。


二、核心职能

  1. 封驳权

    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认为不当者可驳回(称“涂归”或“封还”),确保政令合规性。如唐代规定:“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必由门下省覆奏”。

  2. 审议奏章

    受理百官奏疏,分类后呈递皇帝,并参与重大决策讨论。《宋史·职官志》载:“门下省受天下之成事,审命令,驳正违失”。

  3. 礼仪与纳谏

    主持部分宫廷礼仪,并通过谏官(如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规谏皇帝过失,监督朝政。


三、历史演变


四、历史影响

门下省通过封驳制度对皇权形成制约,是古代政治制衡的重要实践。其演变反映中央集权强化趋势,唐宋后审议权逐步收归皇帝与宰相,标志君主专制深化。

来源说明:

本文综合《中国历史大辞典》《唐六典》《宋史》《通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及钱穆《国史大纲》等权威文献,内容符合历史制度研究的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门下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官署名,其历史演变和职能如下:

一、起源与发展

  1. 汉代至晋代
    门下省的前身是东汉的侍中寺,主要负责皇帝近侍事务。西晋时期正式定名为「门下省」,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中央机构。

  2. 南北朝至隋唐
    南北朝时权力扩大,北朝甚至形成「政出门下」的局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共同构成中枢核心,负责审核诏令、驳正政务疏失。

二、核心职能

三、机构变迁

四、历史地位

门下省在魏晋至宋的中央官制中扮演关键制衡角色,尤其在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分工(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实现权力分立。其存续时间跨越多个朝代,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切入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唐代门下省运作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典章制度类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山河拜堂班级鞭警别脚璧诰弼亮不登大雅之堂捕书吃板子酬宾打趸儿黕黕點藥雕心鴈爪涤耳觝轹东迁阏积翻浆封桩附款恭士贵彊红桃惠叔奸孼楬戾锦绣极亲酒妇絶样浚照龃龉咖啡色坑家败业困处婪尾酒擽扑龙鱼杂戱鹿头梅花屋主明说民怨杷推乾隐锲覈青乌瑞气桑屐骚人词客梢摇轼怒鼃枢斗水败宋文亡辜磈礨小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