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称“ 门下 ”。官署名。 后汉 谓侍中寺。 晋 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南北朝 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 隋 承其制。 唐 龙朔 二年改名东台, 咸亨 初复旧称, 武则天 临朝,改名鸾堂、鸾台。 神龙 初复旧称, 开元 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 宋 因之, 元 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文旨仰扬,詔付门下。侍中 何偃 以其词不逊,启付南臺,又坐免官。”《隋书·百官志上》:“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门下》:“门下省掌管詔令,今詔制之首,必冠以门下二字,此制盖自 唐 已然。 傅亮 《修张子房庙教》,首曰纪纲, 唐 吕延济 注云:纪纲为主簿之司,教皆主簿宣之,故先呼之,亦犹今出制首言门下是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门下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官署名,其历史演变和职能如下:
汉代至晋代
门下省的前身是东汉的侍中寺,主要负责皇帝近侍事务。西晋时期正式定名为「门下省」,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中央机构。
南北朝至隋唐
南北朝时权力扩大,北朝甚至形成「政出门下」的局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共同构成中枢核心,负责审核诏令、驳正政务疏失。
门下省在魏晋至宋的中央官制中扮演关键制衡角色,尤其在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分工(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实现权力分立。其存续时间跨越多个朝代,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切入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唐代门下省运作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典章制度类资料。
《门下省》是指古代官府中负责管理门户之属的机构。在官制中,门下省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负责管理诸侯王的门户事务。
《门下省》的拆分部首是“门”和“舌”,部首含义分别是门和舌,表示与门户有关。这个词共有13个笔画,比较复杂。
《门下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门下省是汉代时期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掌管宫室门户的事务。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指代负责管理门户之属的机构。
《门下省》的繁体字为「門下省」。
《门下省》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记载的变化,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1. 门下省的官员负责管理皇宫的门户事务。
2. 他被任命为门下省的官员,负责监管王府的门户。
门庭若市、门萨、门槛、门路、进门、门生、门第、关门、堂门
门衙、门阀、门户
出省、出门、出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