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出行时仪仗中的旗帜。《三国志·吴志·全琮传》“ 权 召 琮 还 牛渚 ,罢 东安郡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琮 还,经过 钱唐 ,修祭坟墓,麾幢节盖,曜於旧里。”
“麾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员出行时的仪仗场景,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于还原古代礼仪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等文献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1、9)及沪江在线词典(来源5)。
《麾幢》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指挥旗帜”。在古代战争中,将军或统帅常常会在战场上使用麾幢来指挥和传达命令。
《麾幢》的拆分部首是“麻”和“川”,它们分别位于词语的左右两边。
拆分后的笔画依次为:“麻”(11画)+“巛”(川的古体,3画)+ “干”(4画)
《麾幢》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的军事制度。当时的将军会使用麻制的旗帜,上面绣有各种标志和图案,用来指挥军队。现代汉字简化后,使用的是“麾”和“幢”。
在繁体字中,“麾”的部首使用的是“頁”,古体字中的“麻”是上半截脸部的头发,表明词义和“头发”有关。古体字的“幢”和现代体字相同。
古代人们使用毛笔或刻字工具来书写,所以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麾幢”的古时候写法会稍有不同:
麾:一竖,一横,一横折,一竖撇。
幢:一竖,一横,一撇,一捺。
1. 奋战的士兵齐心合力,紧跟麾幢冲向敌人阵地。
2. 首领手持麾幢,指挥全军出击。
组词:麾下、幢幡、幢儿。
近义词:旗帜、军旗、军旅。
反义词:敌军、敌方、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