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arth]∶古代稱大地
(2) [Houtu]∶土地神
河東後土。——《漢書·李廣蘇建傳》
皇天後土
(1).對大地的尊稱。《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
(2).泛指土地,泥土。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蔔辰雲窆,永寧後土。” 宋 司馬光 《送邵興宗之丹陽》詩:“赤日裂後土,萬家如烘爐。”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四:“若蚯蚓者……食後土而飲黃泉。” 元 趙觐 《陳桧》詩:“理文俱左紐,後土自蟠根。”
(3).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後土。” 鄭玄 注:“後土,土神也。”《禮記·檀弓上》:“君舉而哭於後土。” 鄭玄 注:“後土,社也。”《漢書·武帝紀》:“朕躬祭後土地祇,見光集于靈壇,一夜三燭。” 唐 張說 《大唐祀封禅頌》:“﹝陛下﹞前年祈後土,人獲大穰。” 郭沫若 《女神·湘累》:“皇天在上,後土在下,這樣的冤獄,要你們才知道呀!”
(4).田正。上古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杜預 注:“土為群物主,故稱後也。” 漢 蔡邕 《陳留東昏庫上裡社碑》:“昔在聖帝,有五行之官,而 共工 子 勾龍 為後土。”
“後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含義的重要概念,綜合不同來源可歸納為以下四類解釋:
對大地的尊稱與自然屬性
後土最初是對土地的尊稱,與“皇天”對應,形成“皇天後土”的固定搭配,代表天地宇宙的整體概念。其詞義延伸為泛指土地或泥土,如《左傳》記載“君履後土而戴皇天”,強調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
道教神祇與神話形象
在道教體系中,後土被神化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位列“四禦”之一,是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的女神,被稱為“大地之母”。民間傳說中,其身份存在不同說法:一說為共工之子勾龍,另一說與大禹相關,但道教典籍明确其為女性神,與玉皇大帝共掌天地。
古代官職與職能
後土曾作為官職名稱,負責管理土地事務。據《周禮》記載,此官職與農業、祭祀密切相關,屬于上古時期的重要職位。
民間信仰與習俗應用
在喪葬文化中,後土被視為墳墓守護神,民間常在墳後設“後土”土堆或石碑,寓意防止水患侵擾墓地,并劃分墓地界限。部分地區還将後土與土地神信仰結合,形成地方性祭祀傳統。
争議與演變
關于後土的具體身份,曆史記載存在分歧:早期文獻多指向男性形象(如勾龍),而道教興起後逐漸演變為女神,反映了從自然崇拜到宗教體系化的轉變。現代語境中,“後土”更多用于文學或儀式場合,例如誓言“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陳情表》),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後土,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女神,也稱為女娲後土。在古代中國神話中,後土是創世神話的重要角色之一,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和萬物的創造者。
《康熙字典》中将後土的部首歸為“⺮”,在字典中排列位置為第84頁。後土的字形由7個筆畫組成。
“後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經》中的古代神話。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了女娲與伏羲創造人類和萬物的故事。古代文獻中也常用“後土造”來指代女娲創造的人類。
繁體字“後土”保留了“後”字的原始寫法,将“土”字的上面一橫左移,形成一個小臼。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後土的字形有所變化。在《說文解字》中,後土的字形為“⺮土”;而在《康熙字典》中,字形變為了“⺮小土”。
1. 據古代神話傳說,後土創造了人類和萬物。
2. 後土以石化法造人,為人類賦予了智慧和生命。
1. 後土兒女:指的是傳說中後土所創造的人類。
2. 後土女兒:古代文獻常用來指代後土的後代或子孫。
女娲
女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創世女神,與後土的形象和作用相類似,有時可以互相替代使用。
誇父
誇父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神,與後土的作用相對立。誇父是追逐太陽的神,而後土則是創造生命的女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