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的传统、习惯。《晏子春秋·杂上二九》:“ 晏子 曰:‘ 婴 之家俗:閒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此三者,婴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
“家俗”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家庭内部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或行为准则,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定义
家俗由“家”(家庭)和“俗”(习俗)组成,强调家庭特有的文化传承。它包含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礼节和价值观,例如节日祭祀、日常礼仪或教育方式等。
内容与作用
家俗通常体现在两方面:
与民俗的区别
家俗聚焦于家庭层面的微观文化,而民俗(如婚丧嫁娶、地方节庆)属于社会群体的宏观文化。两者虽有交集,但适用范围不同。
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部分传统家俗逐渐淡化,但核心价值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仍被许多家庭保留,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家俗是家庭文化的缩影,既反映历史积淀,也塑造成员的行为模式与精神内核。
家俗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并形成习惯的行为、礼仪、风俗等。它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反映了家族文化、家庭价值观以及代际传承。
家俗的部首是宀(宀是汉字的一个偏旁,表示有关“房屋”或“住宅”的意思)。它由宀部和广部组成,宀部在左边,广部在右边。
家俗的拆分笔画是13画。
《家俗》一词源自于中国古代文献,在《契俗》、《通俗》中有所涉及,始见于南朝梁·刘孝绰的《南史·列传》:“兹轨家俗,载称发明,莫详始起。”
家俗的繁体字为「 家俗 」。
古时候,家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一种古代写法为「 家 俗 」,表示“家庭中的习俗”。另一种古代写法为「 茷 俗 」,表示家庭礼仪、风俗,也指祖先传下来的传统。
1. 她秉承家俗,每年春节必须全家团聚共度。
2. 我们家族世代相传家俗,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
家庭、家族、家风、家训
家风、家规、家训
外俗、异俗
【别人正在浏览】